登录
第三方登录
【融媒视点】乡音里的鄂陕情——觅乡音 访同源 记者陕南行(一)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11:27:4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陶然 陈志伟 王勃 田明 胡昊宇)9月14日,崇阳县政协联合崇阳县融媒体中心组成调研采访组,远赴陕西省安康市,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寻亲之旅”。报道组将深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紫阳县、汉滨区等地,寻访早年自崇阳迁陕先辈的后裔,聆听他们讲述家族自鄂入陕的风雨历程,探寻祖辈如何在三秦大地上扎根生长,并与其他移民群体共生共融的感人故事。

千里寻亲觅故人,同宗同源叙乡音

9月15日至16日,调研采访组抵达首站——陕西省安康市下辖的旬阳市。

陕西省旬阳市城区

从幕阜山脉到秦巴山地,从隽水河畔到汉水之滨,两地虽远隔千里,却同样山川纵横、依水而生。汉江,这条长江最大支流,穿越旬阳城区,以磅礴之势冲刷出两岸沃土,滋养着一代代在此生息的人民。旬阳山川尤为挺拔绵延,山势追随江水蜿蜒伸展,城区周边山脉平均海拔高达500-700米,整座城市沿江呈狭长布局。更令人称奇的是,江水在城中冲刷出形似太极图案的地貌,“太极城”因此得名,成为旬阳独具魅力的地理标志。

9月15日,调研采访组自旬阳市区驱车两小时抵达桐木镇梅花村。才至村口,便有乡亲闻讯赶来,以略带生疏却真挚的崇阳乡音热情相迎。熟悉的乡音瞬间消融了距离,让这场“寻亲之旅”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梅花村党支部书记丁化礼介绍,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湖北崇阳先民分批迁往川陕交界的陕南地区。其中一支沿汉水逆流北上,历尽艰辛,最终落足于安康市旬阳市的桐木镇梅花村、松树湾村及麻坪镇丝铺村等地。他们将崇阳乡音作为血脉印记,在族裔间代代相传。久而久之,这一独特乡音不仅得以存续,更逐渐成为整个村庄的口音风貌,形成趋于统一的语言特色,成为连接鄂陕两地文化的鲜活纽带。目前,梅花村共984人,其中800余人仍持崇阳口音。村里还整理出崇阳话与普通话对照表,以此守护这份珍贵的语言遗产。

村民程良是第11代崇阳移民的后裔。在他家中,泛黄的族谱被轻轻展开,指尖抚过祖辈姓名,一段家族迁徙史娓娓道来。自康熙四十年起,直至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有崇阳人迁往陕南旬阳,程姓为最。梅花村逐步形成“程、孙、丁、田”四大姓为主,陈、沈等其他姓氏共居的移民聚落。程、孙二姓先祖当年挑着幼子,率先乘船溯汉水而上,进入旬河流域,后又扩散至镇安、柞水、山阳等地。如今与旬阳交界处的安康程姓人家,多是由桐木镇分迁而出。

每至新地,移民开创者便成为一方始祖。他们“插草为标”,划地立村,垦荒筑屋,择沃土而居,依山水而业。当时清政府推行“广辟农垦,论亩行赏”之策,先民积极响应,竭力拓荒,由是形成“先到为主”的规约。后至者无地可耕,只得租田谋生,在艰辛中开创新天。

正如村民口耳相传的那段峥嵘岁月,调研采访组重走迁徙路,亦深感当年之不易。从江汉平原一路西行,至鄂陕交界,地势骤升,高速公路隧道连绵,昔日的天堑已成通途。然而对于当年的湖广移民而言,迁陕之路需历时数月,拖家带口,前途未卜,既要应对自然之险,又要克服物资之匮,每一步都浸满艰辛。正因如此,那些历经磨难扎根陕南的崇阳移民及其所承载的滴水穿石、坚韧不拔之精神,更显珍贵,成为后代永续传承的精神财富。

崇文重教传家风,同心同德润民风

乡音未改情依旧,鄂陕两地同根生。

采访中最动人的,正是这血脉相承、同心同德的精气神。

桐木镇梅花村不仅山川秀美,更是民风淳厚,邻里和睦、重教崇文,素有“梅花文昌地”之美誉,是桐木镇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追溯历史,清晚期盐务重臣晏安澜幼年曾在梅花村程氏私塾“西园书院”求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他在此打下深厚学识根基。光绪三年,晏安澜从宏道书院赴京赶考,高中进士,后于盐务领域大有作为,成为梅花村乃至旬阳的骄傲。

调研采访组采访旬阳市桐木镇梅花村党支部书记丁化礼

近现代以来,梅花村崇文重教之风愈加昌盛。据统计,自1983年至今,该村已走出163名大学生,其中包括3名博士、7名硕士、118名本科和35名专科生。无论学术精英还是行业骨干,梅花学子始终不负家乡厚望,在各行各业尽展才华,“状元村”之誉实至名归。

在旬阳市麻坪镇丝铺村,戒赌碑与沈家祠堂同样承载着崇阳移民优良家风的深刻记忆。

丝铺村,是深藏于秦巴山坳中的“崇阳方言岛”。村党支部书记蔡家文介绍,全村800余人均为崇阳移民后裔,以“程、陈、沈”三大主姓为主,兼有温、李、杨、肖、胡、蔡、曾、王、丁、唐、段等姓氏,时至今日乡音依旧,崇阳口音浓郁如初。

村中立一戒赌碑,质朴却铿锵。清光绪三十四年,赌风蔓延,崇阳移民后代、教书先生段柏崖痛心疾首,挥笔写就《戒赌歌》:“贝者是人不是人,只为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

他以字点睛:“贝者为赌,今贝为贪,分贝为贫,贝戎为贼——赌、贪、贫、贼,正是赌徒一生的写照。”

歌谣惊醒全村,乡民合力立碑,以正风气。百年时光流逝,此碑依然屹立,不仅是一份乡规民约,更是一笔厚重的民俗文化遗产。

麻坪镇丝铺村村民沈道臣回忆,早年沈家祠堂悬挂着族规祖训,文字朴实却字字千钧。族人如违家法,须入祠受教,严重者将受惩处。族中长者常诫后人:要遵纪守法,不越雷池;要诚信立世,以真待人;要忠厚为本,心怀善念;要耕读传家,既重农桑亦兴文教,绝不可为非作歹、损人害公。

正是对这份家风的坚守,让迁居旬阳的崇阳移民后裔在他乡不仅站稳脚跟,更赢得四方敬重。他们将祖训融入日常,以言行教化后代,让优良家风民风如汉江之水,源远流长,成为推动乡村发展、滋养人心的重要力量,也为旬阳的文化传承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色印记映初心,产业兴旺续新篇

从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斗争,再到新时代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崇阳移民后裔血脉中那份开拓与坚韧,从未改变。

调研采访组采访旬阳市桐木镇松树湾村党支部书记丁化亮

桐木镇松树湾村党支部书记丁化亮告诉记者,整个村子以通山县移民为主,崇阳移民姓氏主要有黄、巴、程、曾、张、孙、李等。

“崇阳移民虽然较少,但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他们的家国情怀尤为炽烈。”在村里的红色历史展馆里,丁化亮向记者深情讲述了崇阳儿女的抗战故事。

1935年1月至8月,红二十五军、鄂陕游击总司令部五路、六路游击师在旬阳汉江北岸开展革命活动。松树湾村的崇阳移民后裔或积极筹措粮秣衣物,解决红军后勤之需;或投身宣传动员,向乡亲宣讲革命真理,号召更多人支援红军。至今,崇阳移民后裔李志善家外墙上,仍保存着红军刷写的大幅标语——“武装保护秋收”。

“武装保护秋收”是红二十五军留下的珍贵红色印记,2007年被旬阳县(今旬阳市)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旬阳现存唯一完整的红军标语类革命文物。它不仅是研究红军在陕南斗争历史的重要实物,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与红色记忆,更是激励后人的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崇阳移民后裔继续发扬敢闯敢拼、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奋楫前行。旬阳市麻坪镇丝铺村的蚕丝产业,正是这一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清道光初年,崇阳沈氏先祖沈荣正携家人迁至旬阳兰坪河一带。古时兰坪(今丝铺村)是安康通往西安的交通要道,商旅络绎。沈氏初至,暂居玉皇洞沟。面对陌生环境,族人未有怨言,凭勤勉双手垦荒织耕,逐步积累家业。沈荣正有六子,次子昌茂颇具商略。他发现兰河一带自古宜蚕,桑丝资源丰沛,于是运用从家乡带来的种桑养蚕技艺,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并创办丝铺。凭借优良丝质、精湛工艺和诚信经营,沈昌茂的丝铺声名远扬,“丝铺”渐成地名,沿用至今。

昔日的丝铺旧址、保存完好的拴马石桩,不仅是沈氏家族创业史的见证,更是崇阳移民后裔在新时代传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

从湖北崇阳到陕南旬阳,跨越的是千里山河,不变的是同根之源、同心之魂。这份深厚的联结,藏在相似的山川风貌里,融在相通的乡音乡情中,更刻在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里。它将激励更多人在传承中守望文化根脉,在奋斗中开创美好未来,让乡音永不褪色,让文脉绵延不绝,让这段跨越千里的情缘,随着时光的沉淀愈发醇厚、悠长。

责任编辑:熊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