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文静 吴嘉欣)夏末秋初,丹江口市浪河镇青莫村的数口池塘里,成片的水葫芦绽放出淡紫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这片曾经因水体富营养化而发黑发臭的“死水塘”,如今已蜕变为清澈见底、鱼虾嬉戏的生态池。这一转变,既是青莫村以水生植物修复小微水体的创新实践,也是浪河镇系统推进水资源治理、打造“文明河流”的生动缩影。
“以草治藻”破难题,小微水体重焕生机
青莫村内分布着多处自然形成的池塘,过去因长期缺乏有效治理,池塘水质恶化严重。近年来,浪河镇在全域推广小微水体生态修复工作,青莫村被列为首批试点。经过专家论证,村集体决定采用“水葫芦+浮萍”的生物治理方案:水葫芦根系发达,可快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繁殖;浮萍则通过覆盖水面减少光照,进一步遏制藻类生长。“我们选择了本地适应性强的水葫芦品种,并严格控制种植密度,避免水葫芦过度繁殖影响水体含氧量。”浪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治理效果,村里还配套建设了生态拦截沟,将周边农田的径流污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后再汇入池塘。经过半年养护,青莫村试点池塘的透明度从不足20厘米提升至1米以上,氨氮含量下降70%,水质稳定。如今,水葫芦花开时节,村民们常在塘边散步赏景,一幅“人水和谐”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系统治理护碧水,浪河水质跃升Ⅱ类
青莫村的蜕变,是浪河镇水资源治理成效的微观写照。作为丹江口水库南岸的重要入库支流,浪河曾因流域内污染点多面广,叠加库区水体交换缓慢的特性,每年七八月水华频发,水质一度跌至Ⅳ类甚至Ⅴ类。近年来,丹江口市以“治山、治水、治环境、改习惯”为抓手,在浪河流域实施全要素治理:划定263.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累计植树造林8533亩、封山育林2236亩,森林覆盖率同比提升8%,减少水土流失29.4平方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110公里污水管网,实现“厂网一体”运维,并在农村建设77个微动力农治设施,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灌溉或回补河库;在支沟种植挺水植物、投放滤食鱼类,在浪河水库安装生态流量机组保障下游生态用水,并开展“以草治藻”小微水体生物治理,构建起“水下森林-水生植物-岸带植被”的立体生态屏障。据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监测,2024年浪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生态重建与恢复成效获评“湖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的浪河,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白鹭掠过水面,鱼群穿梭水草,成为丹江口市“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生动注脚。
全民共治守碧水,生态红利惠民生
水资源治理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水质数据的显著提升,更深远地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丹江口市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浪河镇则将“改变习惯”视为关键环节,通过推行“环保积分制”和“红黑榜公示”等创新机制,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使用有机肥的农户每亩补助52元,推广秸秆兑换有机肥,使得全镇化肥使用量下降30%;改造卫生圈舍215个,新建集中式养殖点5个,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并制定“无垃圾”评比方案,结合积分制管理,促进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青莫村依托清澈的池塘发展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浪河镇的茶叶、神仙叶等特色产业因水质提升而品质显著提高,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现在我们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莫村村民李建国感慨道,“守护好这一池碧水,就是守护好我们的饭碗!”
从“死水塘”到“生态池”,从“污染河”到“美丽河”,浪河镇的实践证明:生态治理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当水葫芦的花朵在碧波中绽放时,当村民的笑容映照在清澈的水面时,这幅由人与自然共同绘就的乡村新画卷,正稳步推进着“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新浪河建设进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