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襄阳高新区20多位教师在古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李潇 龚俊
9月14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古水村。
吃过早饭,饶昌凤来不及收拾碗筷就出门了。昨天,“古水红色情景剧群演群”通知,今天上午襄阳高新区20多名教师到古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饶昌凤要参加当天的演出。
“群里有49人,39个都是我们村的,年龄最大的快80岁了。”今年60岁的饶昌凤在剧中扮演红军连长,快人快语,风风火火。
基地里,不少先到的演员已经换好服装。饶昌凤麻利地换上灰色军装,打好裹腿,背上弹带,扛上步枪,立马变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红军战士。
剧中游击大队长肖大恒的扮演者曹本瑞,腰扎皮带,身背大刀,忙着挨个检查演员着装。他是神农架慢城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曾在演艺公司干过,剧内剧外,都是这支队伍的“头儿”。
慢城文旅的董事长江成耀也早早来到现场,他是基地“红色讲解员”,也是古水红色情景剧的策划、编剧、导演。他昨天才从浙江安吉学习回来,一直在谋划古水红色情景剧的升级。
在他看来,这台红色情景剧与古水村每位农民都息息相关,只能越演越好。
第一幕《喜迎红军》剧照
红色古水建起红色教育基地
古水是红色的。
长期研究神农架党史的江成耀,说起古水红色历史如数家珍,“土地革命时期,神农架境内建立了两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其中一个就是古水区。”
据江成耀介绍,1931年,红三军在房县建立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古水区作为核心区域之一,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当时是房县苏维埃政府第十三区”。
“神农架首支工农武装也诞生在古水。”江成耀介绍,1931年6月,受房县苏维埃政府指派,肖大恒等人回到神农架古水河、松香坪一带,组建古水区赤卫大队,“肖大恒当时任队长,后来在古水壮烈牺牲”。
打好红色牌,吃上旅游饭,古水村谋划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景区。“当时在神农架还是空白,我们看好这一块资源。”古水村村支书李民旭说。
2020年,古水村启动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历时四年,神农架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将军岭、神农架解放战争纪念馆等先后建成开放。
慢城文旅参与了场馆建设。“当时面临最大难题就是史料少。”江成耀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方党史挖掘整理时,恰逢林区刚刚成立,很多史料都分散在房县、保康、巴东、兴山、秭归等周边县市。
“让场馆立得住,经得起时间检验,我们去周边县市档案馆查询,走访在神农架战斗过的开国将帅后人,挖掘了大量珍贵史料,补齐了这块短板。”江成耀说。
这期间,江成耀陆续撰写了《神农架土地革命时期党政军发展情况》《神农架为什么这样会》近十万字的研究文稿。
他也因此成为古水红色教育基地第一代“红色讲解员”。
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
“红色讲解员”自编自导红色剧
古水火了。
周边县市党员干部群众纷纷慕名而来,参观纪念馆,重走长征路。据江成耀介绍,古水红色基地先后接待了300多批1万名党员干部,成为湖北10大红色旅游主题线路之一。
人来了,李民旭却高兴不起来。“下车参观,上车走人,前后也就三四十分钟。人留不下来,就带动不了村里旅游的发展。”
群众也有意见,“占了村里资源,又带不来实惠”
前来参观的人也感觉缺了点什么,“很单一,没有可体验的东西。”
江成耀与李民旭合计,组队去洪湖看看。“神农架革命斗争史与洪湖有很深渊源,洪湖红色资源开发又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谈及当时考量,江成耀说。
从洪湖归来,江成耀与李民旭达成共识:打造一台红色情景剧,将基地、游客、企业、村民联结起来。
先找专业演艺集团,对方开出的千万元天价,吓了江成耀一跳,“剧本、音乐,随便一项就得大几十万元。”
干脆自己干!“我对这段历史熟悉、感受深刻,又学过创作表演,难不倒。”江成耀给自己打气,将相关资料打包带到古水,关起门来创作剧本。
将一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浓缩在半个小时的情景剧中,这对江成耀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我选取三个关键节点来呈现这段历史。一个是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8师22团进入神农架,这是最早进入神农架境内正规建制的红军队伍,村民喜迎红军到来;一个是解放战争时期,神农架境内发生的关门河战斗;还有一个是解放后南山剿匪。”江成耀说。
创作,也是思想洗礼的过程。“塑造巴兴归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把自己写哭了。”江成耀说。
在剧中,巴兴归是红军一名司号员,在关门河战斗中牺牲,年仅14岁。“他是一个虚构的英雄人物,但又是鄂西革命根据地无数英烈的代表。”江成耀介绍,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巴东、兴山、秭归三县交界处建立了“巴兴归根据地”,当时是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门河战斗》剧照
39位农民演员演绎红色故事
剧本出来了,谁来演?
按照江成耀和李民旭最初的构想,演员全部从古水村民中选。一方面,可以给村民带来实惠,密切基地与群众联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常态化演出。
实施过程中,有人质疑:当年红军队伍都很年轻,不少都是娃娃兵,当地村民合适吗?
质疑不是没道理。古水村不大,全村也就四五百人,大部分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让他们去演红军战士,确实勉为其难。
采纳建议后,江成耀尝试与学校合作,招募一批学生演员进行排练。让他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排练好了,要登台表演了,却与学校教学计划冲突了,“白白浪费了定做的几十套演出服装”。
问题又回到了起点。这次挫折坚定了江成耀用当地村民演出的决心,“他们就住在基地周围,排练、演出都很方便,不需要考虑交通、住宿、吃饭这些开支。”
至于人们担心的农民演员年龄偏大的问题,江成耀做了调整,剧中肖大恒、巴兴归等主要角色由公司员工扮演,他们年轻,受过专业训练,正好可以带一带群众演员。
2023年6月,排练正式开始,饶昌凤在内的50位村民成为古水红色情景剧第一批演员。“村民自愿,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虑到人员流动性,我们扩大了招募范围。”江成耀说。
鼓励村民参与,慢城文旅与古水村商定:村民演出一场可以获得50元补助。
演出完毕,农民演员背着道具离场。
“刚开始连立正、稍息都不会。经过6天军训后,我们学会了站队列,打裹腿,敬军礼。”回忆排练场景,饶昌凤笑着说。
正式演出那一天,看台上座无虚席。
“乡亲们,红军回来啦!”“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30多位农民扮演的红军队伍跑步进场,整齐的步伐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江成耀惊喜地发现,这些农民演员的精气神都变了,“尤其是队伍奔赴关门河,回头向观众挥手时,他们脸上自信的笑容,让我意识到,红色基因始终在这片红土地上流淌。”
《喜迎红军》剧照
链接 一位农民演员的账本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李潇 龚俊
9月14日上午,演完戏,回到家,饶昌凤找出群演账本,认真记下演出时间。
“年纪大,事又多,结工资时怕想不起来,对不上账。”饶昌凤解释说。
饶昌凤家在古水村二组,与红色基地隔河相望,每次演出走几分钟就到了,很方便。她是古水村红色情景剧第一批演员,两年多来,她几乎参与了所有演出。
她演过村民、战士、连长等多个角色。只有一个角色,她不愿演。那就是第三幕《南山剿匪》中上台控诉恶霸陈光山的婆婆。
为啥?饶昌凤不好意思地说,“那句台词——前年你打死我儿子,糟蹋我儿媳妇儿,你整得我家破人亡。我担心儿子儿媳在下面看戏,听了不舒服。其实也没啥。”
饶昌凤演出的每一场都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2023年6月到12月,演出57场,领工资2850元;2024年演出46场,领工资2300元。“今年要少一些,来的人少了,天气也不好。”饶昌凤说。
钱虽不多,饶昌凤却很珍惜。村支书李民旭道出缘由,古水村是传统农业村,旅游和中药材产业才刚刚起步,农民工资性收入低,尤其是像饶昌凤这样年纪偏大的村民过去基本没有工资性收入。
古水村的红色情景剧,给古水带来了人气,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
李民旭说,古水村的农家乐已从原来的2家发展到18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