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9月15日,重庆理工大学因将30名男留学生临时安置在女生宿舍楼,引发舆论哗然。尽管校方解释“仅住一天”“分层管控”“今日搬离”,但挂有“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牌子下却出现男性身影,画面冲击力已足以刺痛公众神经。
必须看到,时间并不紧张。重庆理工大学亦在情况说明中承认“2025级留学生规模增加”,却直到报到当日才发现“16号公寓部分家具尚未到位”,只得让男生“借宿”女生楼。从招生到开学,长达数月,却仍出现“家具未到、宿舍没好”的尴尬,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管理上的粗枝大叶,折射的是服务理念尚未从“方便学校”转向“方便学生”。女生宿舍楼混住男生,哪怕只有一天,也打破了最基本的性别边界感;即便有楼层隔离、电梯管控,也无法消除女生对私密空间被侵入的焦虑。对留学生而言,初到异国便遭遇“迁徙式”住宿,同样难言友好。
近年来,从“博士生睡走廊”到“研究生宿舍甲醛超标”,根源都在于把后勤当“后勤”,而非“前线”。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叠加,学生住宿需求已从“有一张床”升级为“有尊严、有温度、有管理”,高校必须把住宿方案前置到招生章程同步论证,把宿舍建设、服务标准对标教学标准同步提升。
重庆理工大学已表示“举一反三、立行立改”。各校都应以此为镜,把“提前筹备”的意识融入日常管理,以更严谨的态度、更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营造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真正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