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昔日汉口船工干粮首选!通山大畈麻饼从小众“非遗”迈向产业化
湖北日报 2025-09-11 16:53:06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方盈颖 梅伟东 阮雅难

“中秋节,麻饼香。”在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中秋节吃麻饼,是数百年来的传统习俗。

9月4日,农历七月十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通山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阵阵香气扑面而来。生产车间里,10余条生产线运转不停。炒麻机正在一锅锅炒出香喷喷的芝麻,烤饼机上不时地烤出一锅锅金黄的麻饼。

阳春园食品公司车间,工人正手工制作麻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摄

阳春园食品公司车间,工人手工制作麻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摄

“离中秋节不到一个月,我们的生产旺季来了。”通山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晓建说,为了确保订单供应能力,他们紧急加聘了七八十名临时工,每天出货二三十万元。据预计,今年这个中秋季,企业麻饼销售有望超过千万元,占到全年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通山麻饼沿用传统手工制作,选用本地山茶油、富水湖流域芝麻,配以蜂蜜、金桔丁等食材,经炒芝麻、调配料等46道工序。成品麻饼金黄酥脆、皮薄馅足、甜而不腻。2020年,通山麻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春园食品公司车间,工人手工制作麻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摄

通山麻饼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记载,其起源于明代阮氏之手。清代,通过富水河水路商贸传播至武汉三镇及荆楚地区,曾被誉为湖广“一绝”。其制作工艺,被列为地方“三绝”之一。民国时期通山籍商人将麻饼引入汉口码头,因便携耐储特性成为船工干粮首选。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形成完备的手工作坊体系,油纸包裹的圆形麻饼成为中秋标配礼品。

微信图片_20250911073524_283_4.jpg

通山大畈麻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摄

时代变迁,通山麻饼不再“土得掉渣”,更不止于小众“非遗”。1992年,章晓建的哥哥章建于组织农户以作坊方式生产“大畈麻饼”传统产品。2008年兄弟俩携手建厂,成立阳春园食品公司,以质量至上的理念,开始规模化生产。但很快发现,收益不佳。原因在于,传统手工生产效率低、品种单一、手工纸筒包装保质期短。2016年,在不改变手工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机器,改传统柴火烤为电能替代,提高生产效率。

“用机器炒芝麻,炒一锅六七分钟就够了,而且不焦不糊,色泽匀称。”章晓建说,传统制饼的18道大工序中,8道大工序实现了电能替代,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麻饼的口感和颜值也更佳。

生产效率提高了,章晓建还紧盯市场消费习惯变化,开始研发新口味,将大圆饼改成新款小薄饼,并结合时令设计包装,多款创新产品颇受市场欢迎。

通山大畈麻饼产品多样化,包装精细化,不再“土得掉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摄

通山大畈麻饼产品多样化,包装精细化,不再“土得掉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摄

“阳春园麻饼厂带动农户对芝麻、油菜、金钱橘、山茶、桂花等农作物进行专业化种植,收益节节攀升。”大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现有阳春园等数家规模企业以及32家作坊,除了旅游和枇杷产业外,麻饼已成为当地又一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23年中秋节期间,通山县举办首届麻饼文化节,单日销量突破10万枚。

责任编辑:李济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