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共享单车是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用户已突破6亿。这一数字背后,是亿万市民对便捷、环保出行方式的信任。然而,近期多地用户反映骑行中遭遇“突然落锁”导致摔伤的事件,再次敲响了共享出行安全的警钟。上海市民马女士的遭遇令人揪心:骑行中车辆突然抱死,她被甩出车外,右脚三处骨折,险些手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类似事件在上海、北京等地已发生至少41起,涉及多个平台、多个城市。
一句“后台无记录”,难掩技术之失。面对用户摔伤投诉,平台方多以“后台无自动落锁记录”“链条故障”回应,却承认车辆具备远程落锁功能。这种“技术存在、责任缺席”的悖论,暴露出部分企业在追求管理效率时,将风险转嫁给用户的傲慢。当系统可远程锁车,却无人为异常落锁兜底,所谓“智能”便成了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句“建议换机械锁”,道破监管之缺。网友呼吁回归机械锁的背后,是对技术失控的无奈。交通运输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共享单车企业需“建立健全车辆维护制度,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然而,从“应锁未锁”到“未锁硬锁”,从“突然落锁”到“查无记录”,监管细则的落地显然打了折扣。技术迭代不能成为安全降级的借口,更不容企业以“系统正常”掩盖“体验异常”。
解锁真相,更要解锁责任。共享单车日均骑行量超2700万人次,任何微小缺陷都可能成为严重隐患。共享单车的初心,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企业须牢记:技术只是工具,责任才是灵魂。唯有把“用户安全”写进算法、把“人文关怀”融入设计,每一次扫码骑行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温度的传递。车轮被莫名锁死,伤害的不仅是用户的身体,更是公众对新技术、新模式的信任。
我们呼吁:平台立即启动全面排查,对故障车辆批量召回升级;监管部门尽快介入调查,让“技术中立”不再成为免责挡箭牌;用户遭遇异常落锁,应保留证据、主动维权。唯有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同向发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市民安心骑行的“放心车”。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