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特别策划|传承红色血脉 弘扬抗战精神
党员生活杂志 2025-09-09 14:43:07

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走近抗战老兵、英雄后人、热心党员,听他们讲述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故事。


用一生践行“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8月下旬,面对记者采访,今年100岁的抗日老兵闫福锁,回想起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一字不落地唱完了歌曲《我是一个兵》。

闫福锁是黄冈市黄州区唯一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1943年,18岁的他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离开家乡山西,成为太行军区一分区的一名战士。他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与大小战斗30余次。

抗战开始时,闫福锁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太行山打游击战。那里地势险峻、沟壑纵横,是当时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

“战争比影视剧里演的画面要艰苦和残酷得多,断胳膊少腿是常态。有时一个班出去,只剩一两个人回来。”说到这里,老人神情凝重。

据介绍,闫福锁是因战七级残疾军人。转战解放区后,在一次过黄河中,他的双腿被刺骨冰水浸泡,留下了腿疾,现在经常麻木;在解放河南杞县的战争中,他不幸胸腔中弹,手术取掉一根肋骨才保住性命,至今弹片仍留在体内,一到冷天就疼得厉害……

一身戎装褪去,军人担当未改。转业到地方后,闫福锁虽然身体残疾,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军人的热血,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20世纪60年代,在黄冈县物资局工作期间,他时常戴着草帽、撑着竹篙、夹着油布伞,匆匆赶往建设现场。他不顾腿疾奔波,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我爸爸是一个很‘正’的人。”闫福锁的小女儿闫景玲介绍,从工作到离休在家,父亲从没给党和政府提过任何特殊要求,也时刻告诫子女,要凭自己的能力生活,努力工作报效国家。

闫福锁有两女一子,他一直教导子女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要勤俭节约,珍惜当下生活。他也会给儿孙们讲战火中的红色故事,教他们唱红歌。

“我的战友很多都牺牲了,我如今还健在,看到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我感到很满足,我是真享福了,不能给国家添麻烦。”闫福锁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王晓丹 通讯员 陈抒蔓 袁剑)


枪炮声中的成长

15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在和平年代,15岁正是上学读书的大好年纪;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不肯低头的英勇少年们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4年2月,15岁的抗日儿童团团员张立忠瞒着家人,虚报年龄,报名参加八路军。看他身材瘦小,站起来还没有步枪高,征兵队长想将他送回。“经过我软磨硬泡,他们还是收下了我,让我先从卫生员做起。”回忆起参军时的情景,老人眼中闪烁出当年的倔强与执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张立忠所在部队奉命南下到豫北一带,消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反动武装。

谈起第一次作战的经历,老人回忆起8月下旬参与的清化县城攻坚战。当时,枪炮声、爆炸声震耳欲聋,让他紧张不已,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在战友们的鼓励和搀扶下,他才得以跟随部队前进。

在围攻龟缩在日军宿舍大院大碉堡的敌人时,张立忠看到日军利用中国妇女作为人盾冲出,他气得直发抖。“小家伙,你来打两枪!”在身旁战友的鼓励下,张立忠发疯般地扣动了扳机。随后,在我军猛烈火力打击下,千岛中队长及其残部被全歼于大碉堡门外。至此,清化县城攻坚战胜利结束。

“当时,说不怕是假的,但是日军的暴行激起了我的斗志,经过几次战斗锻炼后,我就慢慢适应了。”张立忠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与大小战斗数十次,1963年转业到黄石工作。

尽管老人如今听力严重衰退,但他十分爱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父亲看到《铁道游击队》《亮剑》等影视剧,就‘霸台’不让我们看别的。看到与他相关的战役,他还会跟我们讲过去的经历,我们也喜欢听。”张立忠的大女儿张俐娜说。

在张俐娜的印象里,在很小的时候,张立忠就要求他们四个兄弟姐妹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父亲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好好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上不能铺张浪费。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工作认真、为人忠厚。”张俐娜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王晓丹 通讯员 孙随国)


三代从军 热血报国

在浠水县博物馆展柜前,程晓红盯着那封董必武写给爷爷程致远的信件看了许久,眼中泪光闪烁。泛黄的信纸、苍劲的字迹,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

1926年,程致远考入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3年,北上参加抗日同盟军,任少校团副。1937年,回到武汉在湖北省水上警察局任大队长,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程致远北上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1938年,经董必武介绍任新四军第四师警卫团团长,在皖北一带坚持抗日。程致远英勇善战,留着胡子,被称为 “程大胡子”,让日伪军闻风丧胆。不久后,程致远任新四军第四师作战科科长、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团长,后任淮北第三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在江苏泗洪县游击战中身染重病,不幸病逝。

程致远去世时,儿子程行复还未成年,程行复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从军报国的家风,让程行复立志参军。

1952年,程行复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他从战士成长为营级干部。转业时,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投身建设,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父亲每个月都按时交党费,即便病重,还一直挂念这件事,叮嘱我帮他交,父亲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程晓红深有感触地说。

祖辈、父辈的经历,涵养了对党忠诚、赤诚报国的家风。他们的故事,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程晓红前行的道路。

1983年,程晓红参军入伍,并在部队入党。1986年,她转业到鄂州供电公司工作,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退休后的程晓红没有停下脚步,她加入合唱团,参加红色歌曲进社区、乡村活动。如今,她正在排练《太行山上》《中国军魂》等歌曲。排练厅里,激昂的旋律一次次响起,那是对先辈的缅怀,也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三代从军路,一脉家国情。抗战精神绝非仅存于博物馆中的展品,它在程致远闪烁寒光的大刀中,在程行复扎根基层的选择中,在程晓红的歌声中,是永不褪色的爱国情怀,代代相传、催人奋进。(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祝璇 通讯员 贺新坤)


我不会说大悟话,但我是大悟人

今年80岁的任全胜老人,是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的长子。他出生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父亲曾给他取名“在楚”,意为“在湖北出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由祖父为他改名为“全胜”。

任全胜小时候酷爱打排球,初中毕业时,被广州体育学院选中。父亲任质斌对他说:“搞体育、打排球,我不反对,但对于青少年来讲,还是应该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今后由国家来挑选你,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正是这句话,改变了任全胜的人生轨迹。

后来,任全胜通过努力考上了哈军工,毕业分配去了空司通讯团当兵。他从基层部队的战士当起,后来团里准备调他到作训股当参谋,父亲对他说:“在部队要么当战士,要么当技师。”于是他扎根在部队通信技术岗位上。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任全胜所在的通信连第一时间奔赴唐山机场,为唐山与北京接通的第一条通信线路作出重大贡献。

任全胜回忆,从小到大,在家长职务一栏,任质斌总是填上“革命职员”。任质斌要求家里的孩子凭本事、凭能力,还鼓励每个孩子去学一门手艺。“父亲对我说,你是老大,去学个理发吧,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任全胜趁着暑假找了一家理发店,跟师傅说:我在店里干活,不要钱,只向您学手艺。后来,任质斌就让任全胜为他理发。

参加工作后,任全胜多次随父亲看望蔡斯烈等五师老战士,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五师历史研究中。他历任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副会长,组织五师后代收集父辈们留下的日记、报告、文章、回忆录等,系统整理后交给大悟档案馆、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等单位。他带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到全国各地以五师历史为基础宣讲抗战精神。他撰写的《谈中原抗战新四军的地位与作用》等文章入选《地方革命史研究》。

目前,任全胜正在整合80至90年代采访800多名县团级以上五师老战士的速记,结合历史资料编写五师战史。“我希望为后人留下一个关于新四军第五师的基础、完整的历史材料,让大家永远铭记和传承抗战精神。”(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葛雷)


赓续“鄂北抗大”红色血脉

“1939年4月至1940年底,手纺所先后开办了3期训练班,培养了200余名抗日骨干分子,发展党员30余名,为敌后抗日输送了一大批干部,被誉为‘鄂北抗大’。这座手纺所传承至今,就是你们所在的工厂。”在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报告厅,梁发双为职工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梁发双是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的一名退休干部,一年解决一个党史课题,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2020年,他偶然在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的简介里发现了一句简单的记述:本企业的前身为在谷城县茨河镇成立的鄂北手纺所。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据他所知,手纺所曾在1941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此后的史料一片空白,手纺所经历了什么更是无人知晓,于是他下定决心,探寻手纺所的历史传承。

2020年底,梁发双四次走访车桥厂,终于在他们的档案馆里翻出了80年代留下的厂志,明确了工厂的历史沿革,又了解到厂志的作者是当年在工厂学校教书的老员工徐耀文。可是老人已经退休20多年,工厂宿舍也早已拆迁,还能到哪里去找他?

“有人对徐老师有印象,给我指了个方向。”梁发双打听到工厂宿舍搬迁后的地址,每到周末就骑着自行车过去寻访,历经半年时间,走访了几十个老人后,终于联系上了徐耀文。老人见到他也很激动,翻出了收藏多年的照片、日志,其中工厂创始人吴显忠留下的回忆,让断裂的历史接续上。

原来,吴显忠是曾在手纺所学习工作的一名共产党员,他在被国民党抓捕前,详细记录了手纺所的器械设备,请人代为保管。1946年,吴显忠回到襄阳任职,他了解到手纺所设备还在,只是换了人经营,于是他想办法收购设备,并把它们运到襄阳,成立了一所农具厂(后更名襄樊拖拉机厂),也就是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的前身,这也是襄阳市最老的一个本土机械制造企业。

成功填补这段空白的历史,让梁发双非常有成就感。如今,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已成为襄阳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将传承至今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发展引擎。(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汪亚纯 通讯员 彭舰)


用初心守护红色记忆

这家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侏儒山战役博物馆,没有奢华装潢,却因一份滚烫的红色记忆,常年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临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来博物馆里参观的游客更多了。

“……只见布匹商人付玉和单枪匹马闯入敌军司令部,哪怕敌人与他喝得酩酊大醉,也没发现付玉和包里装着他们的重要测绘地图……”侏儒山战役博物馆馆长付建桥站在人群中央,慷慨激昂。

这位年过七旬的馆长,虽身形不算高大,却腰杆笔直、双目炯炯,讲起革命故事时声如洪钟,手势铿锵,仿佛将听众一同拉回了烽火连天的战场。

付建桥的父亲名叫傅玉和,曾是新四军第五师15旅的一名侦察参谋。付建桥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听那些“子弹在耳边飞过”的故事,接受大别山精神的洗礼。

“我也看过不少有关侏儒山战役的历史记录,但与父亲和战友讲述的往事相比,总觉得少了些触动人心的鲜活故事。”人至中年的付建桥决心要建一座博物馆,让更多人看见真实的历史。

“建馆,可得先‘寻宝’。”2005年,付建桥追寻着父亲战斗的足迹,走遍一个又一个豫鄂边区的村落,敲开一位又一位老战士的家门。

生锈的步枪、泛黄的电报、带着弹孔的军装……近6年间,他累计搜集到500多件抗战文物。堆放着满满一间房的“红色宝贝”,让付建桥离他的“建馆梦”越来越近。2011年底,侏儒山战役博物馆的筹备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建馆钱从哪来?他和老伴拿出毕生积蓄,卖掉武汉中心城区的房子;女儿女婿也送来准备买婚房的首付。

2013年4月2日,侏儒山战役博物馆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那天,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付建桥站在父亲的照片前,泪水模糊了双眼——他知道,父亲和战友们的故事,有了安身之所。

如今,这座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已接待超60万人次,最多的一天甚至超千人。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们,有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

开馆12年来,付建桥既是馆长,更是“首席讲解员”。他每天要讲上五六场,嗓子哑了就含片润喉糖,腰累了就悄悄捶两下。

在他的带动下,20多位家族成员成了志愿者:老伴搜集史料,女儿设计展陈,女婿整理报表,就连年幼的小外孙女也成了 “小小讲解员”,常有参观者点名要听她讲讲“太爷爷的故事”。

“我是党员,守护红色记忆,就是守护初心。”付建桥看着展馆墙上先辈们的照片,语气坚定。(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张博伦 摄影 张鱼 通讯员 匡姗 谢勇军)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