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特别策划|烽火抗战路 荆楚铸丰碑
党员生活杂志 2025-09-09 11:49:25

湖北绾毂中原、制控八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战中许多全局性和具有全面影响的重大事件发生在湖北。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先锋,推动建立、坚决维护并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对各个阶段的湖北抗战作出有力部署,使湖北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事关全局的抗日战争战场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全民族抗战初期的政治中心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即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殊死搏斗拉开帷幕。

1937年9月,董必武由延安赴武汉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湖北地方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南京沦陷前,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大部在迁往重庆的途中停驻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的战时首都,同时也是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所在地。12月25日,由南方八省边界十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在汉口召开干部大会,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举行,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经过中共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工作,国民党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精神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对整个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共代表团在武汉同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众多国际友好团体、友好人士进行多方面接触和联系,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长江局国际宣传委员会及下设的国际宣传组在武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内外事机构。

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湖北省委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救亡团体为骨干、以救亡书刊为导向、以救亡活动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运动特点。1938年7月7日,炎炎夏日的武汉街头,从武昌司门口到汉口三民路,从汉阳东门码头到江汉关的钟楼,50万武汉民众排起长队,将手中的法币、银圆、铜圆,乃至金戒指、孩童的零花钱,一次次塞进献金台的箱子里。这场持续5天的“七七献金运动”,最终募集到100余万法币。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英雄人民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壮阔瞬间。湖北地区群众动员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且逐渐辐射八方,将全国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推向高潮。

实现战略转折的关键枢纽

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日军接连侵占河南商丘、兰封(今兰考县城关镇周围地区)、开封、中牟,并准备夺取郑州,造成进攻武汉的有利态势。

为阻滞日军前进,蒋介石等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形成连年成灾的黄泛区。日军统帅部随即调整作战部署,扩编华中派遣军,并调动海军第三舰队,采取沿长江航道及其两岸、大别山北麓等数路围攻武汉的作战计划。

中共中央提出当前的紧急任务是“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用一切方法削弱敌人,加强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与动摇,以持久战最后战胜敌人”。国民政府以第五、第九两个战区联合进行武汉保卫战。

毛泽东于6月15日和27日,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作战以配合友军。为策应武汉作战,八路军广泛出击,共发起大小战斗近千次,有计划地破坏交通线,歼灭大量敌军。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动员民众保卫武汉做了大量工作。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多月,中日军队在豫、皖、赣、鄂、湘5省纵横数百里的辽阔大地上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国军民以血战到底的英勇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共毙伤敌近4万人,打破了日本政府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使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军军事战略进攻的势头大为减弱,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

武汉会战由此使湖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之枢纽。

中原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抗日态度日趋消极,反共倾向明显增长。同时,日军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因此,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责任,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成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确定敌后抗战总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遵照中央指示,李先念率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鄂中开展游击斗争。

从1939年1月李先念率部南下至1941年初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再到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雄师劲旅与湖北人民一道,以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击着15万日军和8万伪军,对日伪作战1260余次,毙伤俘敌伪军4.3万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反复“扫荡”。在孤悬敌后的困难情况下,他们长期坚持中原前哨阵地,主力部队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地方部队和民兵发展到30万人,被分割孤立的小块根据地逐步联接成片并不断扩大,最终创建了以湖北为主体而跨越五省、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300万的鄂豫皖湘赣边区,形成对盘踞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态势,成为敌后抗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因此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南方敌后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的楷模,中共中央誉其为“一个伟大的成绩”,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也给予其“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的嘉奖评语。

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固堡垒

武汉会战后,日军不断向湖北境内的战区前沿发动攻势。

驻防的国民党第五、第六战区军队先后投入随枣战役、枣宜战役、反攻宜昌战役、鄂西会战等战役。襄阳、枣阳等战略重镇失而复得,始终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鄂西会战,中国守军与日军在石牌要塞展开激烈搏杀,新闻媒体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

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损兵折将惨重,石牌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甚至掀起反共高潮,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组织在对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同时,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领导新四军第五师和根据地人民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予日军以重创。

从1938年至1945年,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湖北境内正面战场6次规模较大的会战、战役,加上新四军第五师各次战斗,共毙伤日军约15万人,日本侵略军9名高级将领毙命于此。

湖北抗战不仅时间长,而且规模大、地域广、歼敌人数多,在全国亦有重要影响。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进行的敌后抗战与国民党在湖北进行的正面战场抗战一起,构成了一道拱卫西南大后方的坚固堡垒,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要永远铭记湖北人民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凝聚强大力量。(作者:刘娟 吴翔;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