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年轻干部于基层扎根 以量变之基筑质变之梁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9-10 14:34:54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文栋 王圆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法则,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基层干部守护库区生态、激活乡村产业、优化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展现出鲜活的地域特色。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重点镇,凉水河镇的基层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深耕日常、积累点滴,最终实现从“量的叠加”到“质的跃升”,恰如部队将士经千万次训练铸就钢铁方阵,他们的执着付出让“库区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愿景逐步落地。

生态守护的日常深耕,催生出库区水质的根本性改善。凉水河镇坐拥580余公里库岸线,“守护一泓清水北上”是基层干部的核心使命。他们坚持每日沿库巡查,随身携带清洁工具与宣传材料,在往返奔波中清理岸线杂物、记录水质变化;面对库区生态保护的重点难点,持续走进村民家中宣讲政策,通过院场交流、入户沟通等方式,逐步转变群众观念,推动护水意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认同”转变。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带动群众参与护水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库区水质长期稳定在优良标准,形成“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生态共治格局,完成从“零散护水”到“系统守护”的质变。

产业发展的持续发力,推动乡村产业从瓶颈突破到富民强镇。凉水河镇作为“武当蜜桔之乡”,曾因品种、销路等问题面临产业发展困境。基层干部聚焦产业痛点,多次邀请市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将科学种植方法传递给农户,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针对农户“卖果难”问题,主动对接电商平台与线下渠道,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探索“种植+文旅”融合业态,拓展产业价值链条。在这些点滴努力的积累下,全镇柑桔产业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限,实现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经营”、从“单一销售”到“多元增值”的转变,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带动农户收入稳步增长,完成从“生存型产业”到“富民型产业”的质变。

治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升级。基层干部主动创新工作方式,将议事场景从会议室搬到村民院落,围绕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定期组织交流讨论,倾听诉求、汇集意见,让治理决策更贴合群众需求;同时,推行文明积分等激励机制,将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行为量化,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事务,逐步缩短诉求响应时间,提升问题解决效率。通过这些治理举措的持续完善,基层治理从“干部主导”向“群众参与”转变,从“零散解决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升级,全镇矛盾化解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完成从“粗放治理”到“精细服务”的质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凉水河镇基层干部的实践,正是对这句诗的生动诠释。他们身处基层一线,岗位平凡如苔花,日常工作多是巡河护水的奔波、院落议事的倾听等琐碎事务,却始终以“学牡丹开”的自觉,在点滴工作中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从最初宣讲政策时的生涩,到后来能精准回应农户诉求;从面对产业难题时的迷茫,到主动对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从处理矛盾时的被动应对,到构建“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每一步都是向优秀看齐的自我革新,每一次量变积累都是能力跃升的坚实台阶。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积跬步”中锤炼本领,在“汇小流”中践行初心,最终不仅推动库区实现生态、产业、治理的系统性质变,更让自己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绽放出不亚于“牡丹”的光彩。

这种“苔花精神”下的量变到质变,既是基层干部个人成长的路径,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正是无数像凉水河镇这样的基层干部,以“如米小”的坚守积蓄“牡丹开”的力量,以日复一日的付出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服务民生福祉的磅礴动能,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责任编辑:周玉娟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