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汪琪 牛佳豪 丁志雄
“当年在朝鲜战场,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潜伏,饥寒交迫,全靠‘保家卫国’这四个字撑着!”9月3日,荆门市民兵军事训练基地内掌声如潮,抗美援朝老兵胡启凤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他的讲述将在场所有人的思绪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当天,荆门市掇刀区人武部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老兵、民兵、预定新兵代表齐聚一堂,以“同看阅兵、共话国防”方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代际对话中薪火相传。
9月3日,荆门市掇刀区人武部组织老兵、民兵、预定新兵代表齐聚一堂。
上午,阅兵盛典如期举行。大屏幕上,受阅方阵迈着铿锵步伐踏过天安门广场,新型装备列阵而过,铁甲洪流尽显新时代中国国防实力;屏幕前,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的22岁预定新兵鲁德阳,手掌拍得通红,他的目光不时在阅兵画面与身旁的胡启凤之间流转。“以前只在课本里听说‘落后就要挨打’,今天亲眼见着这些先进装备,再想起爷爷们当年在战场上的艰苦,才真正读懂‘强大才能安邦’的分量。”鲁德阳感慨道。
身旁的掇刀区基干民兵代表袁红彪同样心潮澎湃,他说:“受阅官兵的每一步都踏在心上,这既是国家强大的底气,更是我们肩头的责任。”
阅兵落幕后,两段红色记忆的讲述更添厚重。“1951年,我18岁入伍,先参加荆江分洪工程,荣立三等功。后来经多次申请,终于如愿踏上抗美援朝战场。”92岁的胡启凤声音虽沙哑,却字字铿锵有力,“1956年回国后,我在边疆守了十余年。1965年,我作为部队‘先进个人’参加国庆16周年观礼,看着长安街上整齐的队伍,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所有的付出,都值!”
另一位76岁的退役老兵胡泉山,深情讲述了掇刀区沈家中湾战役的悲壮历史。1942年2月,襄西行政委员会主席龙剑平率部在沈家中湾开会,因密探告密,遭到500多日伪军合围。“龙剑平主席带领战士们奋勇突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撕碎劝降信,怒吼‘宁肯断子绝孙,也要跟共产党抗日到底’,最终壮烈牺牲。除两名伤员幸免外,其余战士全部殉国。”胡泉山哽咽着说。1974年,当地为烈士立碑,碑文中“英雄碧血染红万里河山,烈士英灵光耀千秋事业”的字句,是对英烈的永恒致敬。
听完两位老兵的讲述,鲁德阳与另一名新兵代表手捧鲜花,缓步走向老兵,深深鞠躬。“爷爷握着我的手说‘到部队要好好干,争取早日建功立业’,这句话我记在心里了。到了部队,我一定刻苦训练,当个能打胜仗的好兵!”鲁德阳攥紧拳头,眼神坚定。
新兵代表为两位老兵献花。
“看的是国防实力,传的是抗战精神。老兵是精神丰碑,新兵就是强军事业的未来希望!”掇刀区人武部中校副部长金国华望着这动人场景,语气中满是期许。他表示,今年下半年,掇刀区参军报名人数就达200余人,越来越多像鲁德阳这样的青年主动奔向军营。“这些年轻人带着对家国的热爱投身国防,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延续,也让我们看到了强军事业代代相传的蓬勃力量。”金国华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