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国际友人的抗战故事 | 80年前,这些国际友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湖北日报 2025-09-02 22:40:4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龚雪

1938年的武汉,正经历着中国抗战史上最焦灼的时刻。硝烟弥漫中,却有一群异乡人逆向而行——

他们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国际记者冒着炮火记录真相,医护人员穿过硝烟救死扶伤,飞行员驾驶战机守护蓝天,实业家搭建工业防线拯救战时经济。这些跨越国界的义举,在武汉刻下同仇敌忾的历史印记,展现“同球共济”的精神,折射人类正义战胜邪恶、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同一信念铸就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支点

他们为何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8月19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王萌教授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介绍,1938年的武汉,可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国际友人的汇聚绝非偶然,他们满怀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理解与尊重,来到这座城市。

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全国军事指挥中心与抗战枢纽,“保卫大武汉”的呐喊响彻华夏大地,武汉的命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欧美进步力量将援助中国视为反抗法西斯暴政的正义事业,他们将武汉比作“东方的马德里”,加拿大共产党、美国共产党等相继组建医疗队、记者团,以武汉为起点投身中国抗战。

1938年4月中共中央长江局设立“国际宣传组”,担负编译毛泽东关于抗战的论著、对外发布英文八路军战报、组织外国记者赴延安采访等重要任务;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作为公开机构,积极接待和联络国际友好人士,为他们奔赴内地开展工作提供各种便利。

王萌表示,彼时的武汉已成为国际援华力量汇聚的中心。从欧美左派到教会人士,从战地记者到医护人员,因共同的信念,他们在武汉集结,将个人命运与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紧密相连,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国际主义的光辉。

冲破封锁 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民的坚守与抗争

在武汉的街巷与战场,国际友人们以各自方式为正义而战,留下无数震撼人心的瞬间——

埃德加・斯诺在汉口搜集《红星照耀中国》续篇素材,他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英文摘要发往《泰晤士报》,让中共“持久战”的抗战理念广为西方世界知晓。

美国记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在德明饭店设立“国际新闻中心”,每天向欧美发数条电讯;她还与朱德联名致函共产国际,促成白求恩、柯棣华等医疗队来华。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汉口撰写40余篇“武汉观察”,推动美国各界了解并关注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

爱泼斯坦在汉口设立“国际记者圆桌”,促成首批欧美记者团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采访。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以美国合众社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身份常驻汉口,撰写通讯报道《帝国操纵之我见》与著作《我看见一个新的中国》,揭露并控诉日军对武汉的大轰炸及在战场上使用毒气的罪行。

新西兰记者、作家詹姆斯·贝特兰,将“统一战线”口号传向世界。

在武汉会战的炮火中,还有一群当时著名的摄影家、导演奔走在武汉街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8年4月29日“武汉空战”当天,在汉口街头拍下中国民众仰望空战的经典场景,照片随后登上美国《生活》杂志封面。其中“15岁中国小战士”的照片,象征“不屈的武汉”,引起欧美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广泛同情。

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率摄制组从香港抵汉,拍摄了武汉会战、献金运动、抗战将士纪念碑奠基、郭沫若街头演讲等场景,后剪辑成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以中、英、法三语上映于各地影院,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战。

苏联记者、纪录片导演罗曼·卡尔曼把武汉会战定格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镜头,他把中国抗战以纪录片的形式送进苏联和欧洲影院,让西方民众看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姿。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武汉会战期间代理“工合运动”总干事,他在汉口设立机构,加紧将大批汉口工业设施运往内地,他还在西北开办大量合作社,为抗战提供大批军需与民用物资。

美国友人鲁兹的汉口公署则成为“国际会客厅”,周恩来、朱德、史沫特莱、斯特朗、白求恩等都曾来到这里。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两次武汉空战中重创日军航空部队,不少飞行员血染中华山河,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赫赫有名的克莱尔·李·陈纳德驻扎汉口主持中国战斗机队的作战训练工作;美籍王牌飞行员陈瑞钿加入中国空军抗日行列,在武汉会战中骁勇善战;美国军官埃尔斯·福代斯·卡尔逊成为首位从武汉经西安来到延安的外国军官。

跨越时空 情谊延续

八十年光阴流转,武汉人民、中国人民从未忘记这些国际友人的付出。

在汉口长春街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会客厅里常年展陈着当年周恩来会见国际友人的场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参观者留言:“当年国际友人跨越国界的支援,让我读懂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而武汉市第五医院内的白求恩纪念馆,访客留下的字迹里满是敬意:“他们用生命诠释了‘ 医者仁心无国界 ’,这种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2024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推出《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近两百张历史照片、40余件实物,配合复古播放机、空战投影等多媒体设备,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目前,该展览正在武汉社区、街道巡展,吸引数千名干部群众观展,让历史记忆在当代延续。

更深远的回响,在国际交往与精神传承中不断激荡。以史为鉴,从抗战烽火到百年变局,世界各国人民都会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江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