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青年人才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眼下,在襄阳市襄城区,一批青年农创客正走进乡村,用智慧和汗水,让土地焕发出新生机。
有人以文化创意激活乡土资源,让麦田变景区、农房变画廊;有人以科技赋能传统物流,让配送效率翻番、成本减半;有人投身农产品深加工,让月季花、麦冬、马铃薯等变成高附加值的化妆品、药材、高档零食……在襄阳襄城,农创客的故事,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近年来,襄城区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人才振兴为抓手,创新实施“百村百名农创客”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才、资源对接、平台赋能、氛围营造等措施,聚集一批青年农创客,培育一批乡村新产业,构建农文旅融合新生态。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农创客在襄城的沃土上扎根,绘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
筑巢引凤
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盛夏时节,走进襄城区尹集乡白云村,村容整洁、静谧清幽。一座白墙黑瓦的村居内,咖啡香、面包香与柴火气息交织弥漫,独具特色,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来探寻。这便是白云村的新名片——“窑远”乡村柴窑面包坊。
面包坊的主人闫润坤和葛悦琪是一对“95后”夫妻,平时喜欢做烘焙和咖啡。去年5月,夫妻俩受襄城区乡村新业态政策吸引,决定到农村开启新事业。他们来到白云村,租下一间老粮仓,将其改造成面包坊,以土窑烘烤面包为主打特色。由于选料严格、口感筋道、麦香浓郁,“窑远”乡村柴窑面包逐渐声名远播,每天可以卖出20多个品类、500多个面包,月均销售额近20万元。
位于襄阳市襄城区白云村的“窑远”乡村柴窑面包坊
“我们刚来的时候,村里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比如房租优惠、政策支持、免费宣传等,现在我们做成了乡村名片,引来客源,也带动周边的土特产销售、农家乐等产业一起发展。”闫润坤说,作为青年农创客,他深感自己与乡村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来白云村一年半,他们夫妻俩早已融入,成为新村民。
近两年,越来越多像闫润坤、葛悦琪这样的青年农创客来到白云村。面包坊斜对角是“90后”青年吴雪薇创办的乡村轰趴馆,旁边的农家乐、民宿也陆续引来创业者入驻。“从市中心开车到白云村只要15分钟,一到周末,许多市民就会过来,团建聚会、喝咖啡、吃农家饭,既有乡村的宁静惬意,又有城市的时尚便利。”白云村党委书记徐朋笑着说,青年农创客带来了新产业、新游客,村庄因此变得生动、热闹起来。
襄城区位于汉江平原地区,土地平坦、交通便利,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城郊农业特色鲜明,像白云村这样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还有不少。但对于当地而言,最缺的还是人才。年轻人大多移居到城里,留在村里的少,有创意、有眼光、懂经营的“新农人”更是难求。吸引人才回乡,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襄城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襄城区委组织部通过调研发现,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回到乡村,创办了一些特色项目。“既然有了基础,我们党组织一定要积极跟进,做好引领,把政策送到田间地头,把服务做到创业一线,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提出的“农创客”概念和“农创客培育工程”,给了他们很大启发。襄城区学习借鉴浙江经验,提出“百村百名农创客”培育计划,通过强化政策帮扶、提供金融支持、搭建项目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业态创新、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的设想是先把人才引进来,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力争用3到5年时间,在全区培育100名左右懂农业、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创客,创建一批农创客示范基地,实现村村有项目、村村有名片,继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襄城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完善机制
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6月13日下午,襄城区首届农创客路演大赛暨乡村合伙人招募大会在卧龙镇光明村多米生态农场召开。这场活动以“携手农创路 共绘新襄村”为主题,旨在推介扎根农村创业富农的优秀人才,引导更多乡村合伙人在襄城乡村创业。
活动上,17名农创客站上舞台,全方位展示项目特色、商业模式和发展潜力。还有7名村党组织书记化身“乡村代言人”,围绕本村资源优势、产业规划和合作需求展开推介,向农创客发出“合伙邀约”。
“这次路演大赛,让我们看到区委、区政府对年轻创业者的重视和支持,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有人帮忙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放手去干,没有后顾之忧。”多米生态农场负责人常春锋说,扎根光明村5年,他深切感受到创业的生态环境正持续向好。
多米生态农场是一个集运动、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刚落地光明村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地,项目推进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几年政府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村里也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还进一步在农场周边扩建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引进露营基地、共享菜园等新业态。现在农场每次举办运动赛事,都能吸引5000多人前来,游客们不仅能畅享赛事,还能体验乡村乐趣,也推动农场的经营步入良性循环。
农村要留住人才,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襄城区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平台搭建、完善服务等方面入手,为农创客提供全周期服务。区委组织部联合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针对农创客的专项扶持政策;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农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降低创业门槛的同时提高农创客的风险抵御能力;建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同步建立农创客导师制度和权益保护机制,为农创客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指导、政策咨询、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我们坚持‘筑巢引凤’与‘固巢养凤’并举,既用真金白银的政策吸引人才来到农村,更用真心实意的服务让他们扎根成长。”襄城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该区正在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农创客培育孵化工作格局。
卧龙镇屠巷村党支部用速度展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效能。今年年初,海归农创客都夷腾来到屠巷村,提出“世界岛咖啡”项目构想,村党支部书记李辉迅速协调资源,一周内解决水电问题,带领村民架起百米栈道和观景平台,助力项目快速落地。项目开业后,迅速成为现象级地标,吸引十堰、荆州、南阳等周边城市游客前来打卡,日均客流量超千人。
农创客打造的“世界岛咖啡”项目
端着咖啡走在木栈道上,金色的向日葵花海随风翻涌,都夷腾提出了更长远的规划:“我们要借助咖啡馆的出圈,打造一系列文旅体验项目,带动整个地区火起来!”
三链融合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单个项目的影响力有限,唯有串珠成链,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农创客的“情怀”才能真正跨越发展为“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为进一步扩大农创客项目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襄城区推出“三链融合”举措——
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引导农创客围绕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深耕特色产业,从种植养殖向加工销售延伸,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
在价值链上求突破,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事科普等新业态,把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
左图:多米生态农场工作人员正把马匹牵回马厩;
右图:多米生态农场露营地
在利益链上谋共赢,创新“农创客+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合作模式,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产业链,共享增值收益。
如今,全区已形成“一个农创客发展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局面。位于卧龙镇朝阳村的月季花海,正是农创客创业精品项目落地生根、辐射带动的典型案例。
2014年,卧龙镇青年尹明坤从湖南返回家乡,与朝阳村8位志同道合的村民共同成立了景亿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此踏上月季花种植之路。2018年,他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博扬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月季育苗、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月季深加工产业。近年来,该公司又发展了花卉观赏、游玩、研学、团建等旅游观光项目,并对外招商,先后引进30多家市场主体入驻。
月季花海的工作人员在修剪月季花盆栽
11年过去,月季花海项目已发展成总投资3.28亿元、总面积3500余亩,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综合体,也是全省月季单体种植面积最大的示范基地。该基地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1000多户村民参与月季种植,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吸引游客近15万人次,综合产值达到3000万元。“政府给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链接的资源越来越多,我们才能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尹明坤说。
未来可期
书写“青春答卷”
在襄城,青年农创客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扎根乡村,不断创造出新价值。
去年,“90后”青年黄亮带着资金、市场和技术,从浙江回到尹集乡,创办了襄水电商产业园。产业园围绕“新电商+新经济”产业方向开展招商、运营,不仅吸纳了一批年轻村民加入电商行业,更带动了更多青年返乡创业。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引入孵化电商企业、新经济企业、三方服务企业及个体商户89家,预计线上年度销售额将达3亿元。
黄亮介绍,他计划将园区打造成集电商培训、企业孵化、直播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企业和人才的栖息地。今年园区举办了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电商沙龙等活动,呈现出浓烈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希望以电商为平台,不断提升家乡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当地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黄亮说。
如今,像黄亮这样的农创客正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小岛屿山露营基地创新开发“户外运动+”多元业态,带动地区旅游蓬勃发展;小美多肉园艺聚焦多肉种植、科普研学、文旅观光等项目,与卧龙镇华岗村共同打造多肉特色产业村;聚福堂药业深耕麦冬中草药种植,带动欧庙镇张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5万元……
襄城区以农创客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人才+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我们不仅要培育单个的农创项目,更要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襄城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让农创客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让不同村庄的特色产业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全域乡村振兴。”
面向未来,襄城区制定了更加系统的发展规划。该区将深入实施“百村百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强化部门联合联动、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全面拓展乡村新业态和农创客发展空间,推动“青年组团、进村抱团”,鼓励、引导农创客们通过智慧和创新,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创造无限可能。
(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汪亚纯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童超 刘翔宇 徐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