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调查研究|点燃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以天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例
党员生活杂志 2025-09-02 14: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近年来,天门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村级“有钱办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持续在“重统筹、强堡垒、蹚路径、建机制”上下功夫,打出了一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组合拳。

主要做法

强化系统谋划,锻造集体经济发展引擎

市委高位推动。市委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确立“完善一个文件、形成一个方案、健全一套政策、召开一系列现场会、调整一批人员、选优一批村干部、选树一批典型”的“七个一”工作思路。

专班统筹推进。成立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挥部,组建综合协调、“三资”清理、项目推进和产业发展4个工作专班,明确26个乡镇(街道)和14个市直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确保全市集体经济发展“一盘棋”推进。

强化培训提能。组织市发改委、市经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800余名镇村干部、专班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2次。举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培训班,组织50余名乡镇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开展学习。

建强组织堡垒,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抓好头雁培育。始终将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保证,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充分运用农村“123”人才成果(每村选聘1名荣誉书记或发展顾问、2名村主职后备干部、3名以上优秀年轻入党积极分子),从村内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各类能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优秀毕业生中选拔164人进入村干部队伍;培养73名带头致富的“名支书”。

派强帮扶队伍。持续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重点村派强驻村第一书记205名和工作队152支,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履行好“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职责,鼓励引导全市2万余名乡村人才参与乡村发展,推动致富带头人、在外成功人士、“田秀才、土专家”等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用好荣誉书记。充分发挥荣誉书记作用、践行“每年到村听一次汇报、参加一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一次村级治理专题调研、研究一次村级治理规划、承办一件以上实事”“五个一”工作法,选聘733名荣誉书记为家乡引回项目资金3.5亿元,有效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资智回乡。

探索多元路径,汇聚集体经济磅礴动能

规范“三资”管理,盘活沉睡资源。扎实开展“三资”清理,大力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通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对资产资源重新规范发包,全市共发包机动耕地15.5万亩、鱼池水面4.8万亩、荒山荒坡等“四荒地”2.4万亩、房屋林地农业用地等其他资产资源8414亩,实现村集体增收6540万元,切实增强了村级造血功能。

推动土地流转,做足土地文章。通过“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项目、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项目,合法合规新增耕地4343亩,并与土地流转统筹推进。全市流转土地近50万亩,村集体通过收取居间服务费增收3000万余元。同时,对土地流转面积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高的地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理提高老百姓的土地流转费用。

善用市场思维,创新发展路径。依托乡镇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推进“一镇一业”,大力探索党组织引领下的“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建立“支部引领、村企共建、党群联建”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7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家,市级以上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7个,341个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劳务公司等路径,带动2.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为村集体增收1700多万元,20万菜农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探索村企合作,强化项目兜底。充分运用改革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村企联动共赢发展模式,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加大金融机构对乡村的信贷支持,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对1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包联,确保所有村形成一条稳定可持续的集体经济增收路径。

健全制度机制,筑牢集体经济发展保障

建立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市委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党建重点项目,列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底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工作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时效节点化“四化”工作路径,以压力传导推动工作落实。

完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市场主体、农户三方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优政策、办实事、解难题,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发展,切实让农民“富起来”、让市场主体“好起来”、让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

构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落实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收益直接挂钩,实行村“两委”班子“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发展奖励”报酬模式,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提取不超过当年经营性收入的20%作为发展集体经济奖励;对42名不担当不作为、“两眼向上”等靠要、“守摊子”、没有发展能力、不会抓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的村干部进行了优化调整。




工作启示

建强村干部队伍是核心。要选好头雁,把返乡致富能手、优秀大学生、退役军人、合作社负责人等能人培养成党员、选拔成村干部。要育强群雁,对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多层次培训,分批组织到发达地区观摩交流、跟班学习,开拓发展思路,提升领航村级发展本领。要健全机制。健全村干部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规范“三资”管理是前提。要全面开展“三资”清理,摸清村集体所有“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效益。深入土地确权,持续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半篇”文章,夯实土地规模经营基础,提升土地流转利用率。

深挖土地资源是动能。要做好土地“增量”文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政策,合法合规增加村集体土地。做好土地“增值”文章,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小农水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做好土地“增收”文章,将土地适度化调换、规模化流转到村集体手中统一规范发包,实现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增长”。

积极招引市场主体是引擎。要加大市场主体招引、服务、培育力度,既要自主培育市场主体,又要千方百计招引主体、全力以赴服务主体,大力引入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乡村产业。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是钥匙。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鼓励探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成立劳务公司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走多元联动发展新路子。

构建紧密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市场主体、农户三方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利益联结中让农民“富起来”、让市场主体“好起来”、让村集体“强起来”。(作者:天组轩;作者单位:天门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