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个新型中青年创业群体正在荆楚大地县域悄然崛起。
他们通常有在大都市甚至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走南闯北,视野开阔;他们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他们是“小镇创业家”。
自2024年12月5日起,本报设立“寻找小镇创业家”栏目,联合全省100多家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共同追寻他们的创新、创业、创富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凯 陈义超 通讯员 熊向华 皋香
“今日入塘青鱼、草鱼、鳊鱼各1000斤!”
8月30日下午,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长岭村的山坳里,岭秀国际垂钓中心混养塘边上围满了钓友,垂钓中心负责人赵宗林一边招呼工作人员放鱼,一边帮粉丝拍照。
48岁的赵宗林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人,早年在贵州做建筑工程,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钓鱼。
广东、江苏、湖南、河南、山东……10年间,赵宗林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钓场。
岭秀国际垂钓中心航拍图
起初,赵宗林钓鱼只为消遣,后来他发现,很多城市大部分钓场远离城区,且没有一个综合路亚、混养、竞技、巨物等形式的钓场。为了切换钓点,很多钓友的精力都浪费在了路上。
这次,他决定从鱼塘里,“钓”一条不一样的“鱼”。
钓友钓起一条青鱼,赵宗林(左)过来帮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晓君 摄)
从爱好到生意,钓鱼“处处是学问”
2022年,赵宗林与朋友合计投资建钓场:“现在钓鱼爱好者越来越多,如果交通方便、环境舒适,又能过足钓瘾,肯定不愁生意!”
他摊开地图物色场地,要求场地100亩以上、距离城区不超过20公里。
很快,点军区宜长大道旁、离城区不到10公里的一个山坳,被他一眼相中。
2023年底,钓场开建。在外人看来,钓鱼无非是拿着渔竿、看着鱼漂等着鱼上钩,但要做成生意,却“处处是学问”——
钓鱼圈里,有人喜欢钓青鱼、草鱼之类大体型鱼,有人喜欢钓鲫鱼、鲤鱼等小体型鱼,有人喜欢用拟饵,以路亚的方式钓攻击性鱼种,还有人喜欢竞技比赛。更资深的钓友,会在不同钓鱼场景中来回切换。
为了让钓友们“想怎么钓都行、想钓什么都有”,赵宗林谋划了9个池塘,4个竞技塘、2个混养塘、2个巨物塘和1个路亚塘,占地110亩,总投资过千万元。
赵宗林驾着小船,检查鱼塘的制氧设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晓君 摄)
谁知池塘刚挖好,就“翻车”了:湖北省钓鱼运动协会的专家提醒他,池塘朝向不对,不方便看鱼漂。
原来,“看漂抓口”非常关键,钓友要看清楚鱼漂,池塘的朝向要考虑到太阳光照和水面反射的问题,否则迎光会非常刺眼。赵宗林二话不说,将整个鱼池开挖方案推翻重来,多花了10多万元。
池塘内,鱼的密度与钓友中鱼率成正比。高密度鱼塘不仅对水质要求高,鱼体活性、水氧含量等也需要统筹考虑。
“这池子里有几千尾30斤以上的青鱼,年龄均在5年以上。”赵宗林指着巨物塘说,为了这些“大家伙”,他几乎寻遍了省内大型水产养殖场。为了让每一条鱼都不缺氧,他还跑到广东、湖南、江苏等地学习鱼池供氧、调水技术。
以客户为中心,才能“放长线钓大鱼”
今年“五一”,赵宗林的钓场开张试营业。
“起初一周加一次鱼,现在三天加一次,忙不过来!”赵宗林说,钓场门票价格为100元至900元,时长5个小时到8个小时不等,可承接500人规模的各类垂钓比赛。眼下,他每天要接待近百名钓友,就连500万粉丝的网红钓客“鲫鱼大叔”也慕名而来。
青山环抱的岭秀国际垂钓中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凯 摄)
考虑到钓客们装备多,钓场将大堤设计成了两车道,钓友可以直接开车到钓位;夏天光照炙热,钓场便为每个钓位支起遮阳伞;为方便夜钓灯、手机充电,每排钓位均设有电源插座……“不管做什么生意,只有以客户为中心,才能留得住客。”他说,钓场还打算安装“北斗+”智慧系统,引进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物联网智能电子秤等服务,提升钓场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宜昌市钓鱼运动协会会长李海增介绍,垂钓是个非常有前景的小众创业赛道,仅宜昌市的钓鱼爱好者就有5万人,且有很强的消费带动能力。
村民王坤此前在城区开卤菜店,眼看钓场人气渐旺,他回家开起了农家乐。“盒饭、火锅、渔具,钓友需要啥就卖啥,最高一天收入500多元。”王坤很满足。
联棚乡党委书记熊文礼介绍,钓场周边的锦瑟时光农乐园、云松庭院、画上人家等20余家农家乐客流量明显上升,“赵老板还和村里谋划,打算征集农户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哩!”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