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华农学者研发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湖北日报 2025-09-01 20:32:32

湖北日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匡敏)近日,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工学院、湖北洪山实验室李强教授团队聚焦农业“白色污染”,研发出“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农业地膜在助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聚乙烯(PE)地膜难以生物降解,回收难度大,残留地膜可能导致“白色污染”。同时,农用地膜需要承受田间复杂的环境条件,包括风力、光照老化、机械铺设时的拉伸、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摩擦、土壤的侵蚀等,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耐穿刺性都有着较高要求。研发低成本、高覆膜性能的生物降解材料是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李强团队师生在开展田间试验.jpg团队师生在开展田间试验

“我们的技术核心是‘变废为宝’,让秸秆成为地膜的主角,实现‘秸秆回收—地膜生产—田间应用—降解还田’的绿色农业闭环。”李强教授介绍,团队通过秸秆细胞壁超分子构造原位调谐技术,实现秸秆粉末与客体高分子高通量复配,直接将原料成本降低40%。同时开发秸秆源木质素绿色塑化剂技术,替代传统工业塑化剂,使地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提升至国家标准的2至4倍,可耐受农作物全生长期的田间覆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秸秆源木质素不仅有助于地膜材料塑化成型,还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有机质组分,木质素还田后还可肥田。

据测算,该技术能精准调控地膜降解周期在40至180天,可匹配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在湖北油菜和水稻田间试验中,地膜在收获后可降解为有机肥料。目前,相关技术已落地云南、湖北、新疆、四川、江苏等多个种植场景,并在水稻、油菜、烟草、甘蔗、棉花、玉米等作物上完成百亩级示范应用。

责任编辑:王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