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肖金云)8月30日,一场融合古诗词、吟诵与古琴的特色讲座通过云端开讲。这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武汉大学)承办的教育部语用司2025年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项目云南元阳县普通话培训中的特色项目之一,来自云南元阳的40多位学员、武汉大学的培训教师团队以及非遗中心东腔调吟诵研究所的多名研究员全程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采用“理论+练习”模式。肖金云博士首先阐释古诗文内涵,指出古诗文承载文体、声韵、典故及立德树人等核心价值,吟诵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创作、阅读与鉴赏方法。她结合古谱文献、流行歌曲、昆曲解析古诗用韵与归韵要点,形式鲜活易懂。
练习环节,肖金云讲解《问刘十九》《送元二使安西》《敕勒歌》等六首不同文体作品后,武汉市洪山区“东腔调吟诵”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思中教授现场展演。他以湖北罗田东腔调吟诵经典,弹唱琴歌《阳关三叠》解读“此辞一出,至为三叠歌之”的典故;其基于吟诵调原创的《敕勒歌》古琴弹唱,以琴的中正平和搭配吟诵的苍凉感,让学员直观理解作品与创作背景的关联。讲座尾声,他弹唱中医汤头歌《养心汤》,引导学员平复心境,圆满收尾。
据悉,武汉大学基地与省非遗中心自2021年起持续合作,邀请非遗教师参与乡村教师培训。陈思中为本次讲座提前一月每日练琴,讲座前两日还进行预演,严谨态度感染众人。此次活动既助力教师提升通用语言能力,也推动非遗文化在教育领域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