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汪浩)一纸调解协议,4万元赔偿款尘埃落定。一场可能走向漫长诉讼的工伤赔偿纠纷,在龙山镇综治中心的专业调解下,仅用时10天便得以圆满化解。这起典型案例,正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效能最生动的注脚。
“一站式”响应,纠纷化解有速度更有温度
8月1日,面对焦急的吴某反映丈夫罗某工伤赔偿无果的困境,龙山镇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值班领导第一时间对接属地村党支部书记并核实详情,搭建沟通桥梁。当业主李某因故两次推迟调解时,中心工作人员并未放弃,而是通过耐心沟通、释明综治中心公正调解的第三方立场,最终成功说服李某参与调解。这种以群众为中心、不轻言放弃的接访态度,正是规范化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确保了矛盾不积累、不上交。
多方联动聚合力,专业调解显权威
面对纠纷中复杂的责任划分与赔偿标准认定,龙山镇综治中心展现了规范化建设的核心优势——高效协同联动。中心主动邀请司法所与属地村驻村律师组成专业调解专班。调解现场,驻村律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清晰阐明类似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定计算标准和责任分担原则。司法所长则从实务角度引导三方聚焦核心诉求。多方专业力量的介入,为调解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公信力,有效扭转了当事人最初的抵触情绪。
精准析理算“细账”,柔性调解化心结
调解过程中,专班展现出高超的“调解艺术”。面对李某与包工方徐某对雇佣还是承包关系的争议,专班敏锐抓住“该异议不影响对罗某赔付”的关键点,引导其搁置次要矛盾。针对赔偿金额分歧,调解员化身“精算师”:一方面向李某透彻分析若进入诉讼程序,经伤残鉴定后其可能承担的更高赔偿风险;另一方面对罗某现有医疗票据、务工损失及后续治疗费进行合理核算,并结合其自担30%责任的认定,阐明调解方案的经济性与合理性。这种基于事实与法律的“细账”对比,让双方清晰地认识到调解是最优解,最终促成赔偿协议的达成。
小中心托起大平安
龙山镇综治中心此次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其规范化建设成效的缩影:畅通的诉求反映渠道、高效的部门协同机制、专业的法律支撑力量以及一心为民的调解智慧在此凝聚。规范化建设让基层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解忧站”、矛盾风险的“减压阀”,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
我们呼吁:广大群众,当您遇到矛盾纠纷时,请信任并首选综治中心!这里为您提供专业、公正、免费的调解服务,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更温暖的方式抵达。让规范、协同、专业的综治中心,成为守护我们和谐安宁的坚实基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