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先锋本身|红色声波传薪火
党员生活杂志 2025-08-25 14:50:20

大图1(1).jpg

程星,1986年出生,中共党员,全国人大代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游客接待中心副主任。16年来,她坚守红色宣讲一线,完成讲解任务1万多场。先后荣获全国英烈讲解员网络电视大赛二等奖、全国红色旅游故事会大赛优秀奖、“灵秀湖北·十佳红色旅游讲解员”等多个奖项,入选湖北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人才库。


1925年,革命青年张行静将首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带回家乡红安,进行革命活动,播撒觉醒火种。

百年之后,在位于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党员讲解员程星站在《共产党宣言》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前,声情并茂地向一批批参观者们讲述张行静不畏牺牲、探索救亡图存出路的感人事迹,在新时代继续传播红色火种。

工作16年来,程星通过20多万字的讲解词、1万多场的宣讲,让20多万观众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

从专职讲解员,到红色文化研习者、践行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在宣讲中赓续红色血脉,在履职走访中守护红色沃土,让红色基因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


“让红色声波永不消逝”

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曾经“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岭岭皆丰碑”。

“红色是红安最亮的底色,我从小就听着革命英雄的故事长大,红色的种子早已埋在心底。”程星生在红安、长在红安,母亲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一名文博馆员,这让程星从小就受到红色历史的熏陶。高考时,程星填报了旅游管理专业,并于2008年毕业后,应聘成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一名讲解员。

在程星看来,每一次讲解都是和革命先烈的跨时空对话,每一次宣讲都是震撼心灵的精神之旅。“观众虔诚的表情、温润的眼眶,还有他们流露出的对党的质朴情感,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力量。”

程星引导参观者在纪念碑前有序献花(1).jpg

程星引导参观者在纪念碑前有序献花


一次清明祭扫活动中,纪念碑前的一幕让她终生难忘:一群小学生和一队前来扫墓的士兵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相遇,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互敬礼。

“那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生动写照。”那一刻,也让程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讲解工作的意义——“历史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讲述,一定要把红色故事讲好、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上岗之初,程星需要将园区内四个展馆的讲解词都背下来,仅一个展馆的讲解词就达三万余字,白天讲解接待、晚上研读背诵,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遇到观众问到的知识盲区,她就随手记录、查阅资料,抓住每一次与党史专家交流的机会来充实自己。

渐渐地,“厚厚”的党史化为程星烂熟于心的“薄书”。她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成一个个红色小故事来宣讲。她还不断打磨讲解技艺,通过积极参加各类讲解员大赛,以赛促学促练。

她撰写的讲解稿《起义先锋》,再现了黄麻起义领导人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事迹;《七十四年的回家路》,讲述了邹开胜烈士遗骨回家的漫长之路……

“讲解员是革命精神的‘播火者’,既要自己学深悟透,更要讲出人性光辉。”程星说,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精神犹如一束光,在革命年代照亮着历史前进的道路,而她也在传承崇高精神的过程中被照亮。


“让英烈精神成为流动的星河”

如何让泛黄的照片和久远的故事走进年轻人心里?多年来,程星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用年轻化的语言调整讲述形式,用当代价值激活历史记忆,让红色历史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程星和同事整理过一位老红军的11封家书,其中,最后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母亲大人,请不要担我的心,现在抗战紧急,等回家再供奉大人。”

后来,程星把这个细节融入讲解中,一位“00后”参观者听后红了眼眶:“原来英雄也会想家啊。”

园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记录了2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6岁。在讲解时,程星总会问一句:“他们26岁时为国捐躯,我们26岁时在做什么?”

她解释道,纪念馆呈现的不仅是英烈壮烈牺牲的场景,也展示了他们革命工作生活的点滴片段。“我们想告诉大家,英雄也曾经是非常鲜活的少年,他们本有千百种人生选择,却毅然选择以热血来写就忠诚。”

每当游客来到园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全景多媒体体验区,程星都会先设置一道选择题:“大家即将看到的是1927年黄麻起义战斗的场景,一边是需要带领突围出去的战友,一边是猛烈攻击的炮火,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在沉浸式体验完起义总指挥六进七出、最终牺牲的经历后,不少大学生感慨道:“当年先辈们用青春做出的选择题,今天轮到我们答卷了。”

程星说:“通过这样一种互动,英烈精神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在每个人的人生考题里。”

“书在,信仰就在!”8月1日,在纪念园红色宣讲馆,演职人员身着民国时期朴素的学生装,目光如炬,凝视远方。

这是程星所在的团队自编自演的红色小剧《引路的光——张行静和一本书》的表演现场,再现了革命青年张行静和战友们从一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信仰力量,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用青春和热血点燃燎原星火、探寻救国道路的故事。

程星与青年红色演艺宣讲团的成员们在讨论演出内容2(1).jpg

程星与青年红色演艺宣讲团的成员们在讨论演出内容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贴近群众,去年底,程星和同事们组建了青年红色演艺宣讲团,由“95后”“00后”讲解员担任演员,他们用红歌演唱、情景演绎的方式来还原历史现场。

《引路的光》首演后,后排一位观众激动地站起身鼓掌:“这就是我爷爷口中讲述的历史!”

今年以来,程星团队推出的两部红色小剧已演出100余场,还有一部正在筹备中。

“红色传承并不是把历史装进玻璃展柜,而是要让英烈精神成为流动的星河。”程星说,她希望通过讲解,能让年轻人懂得,如今不必像过去那样经历战火,但是可以如先辈们一般为理想信念而努力拼搏。


“让红色信仰转化为奋进力量”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党员程星一直心系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致力于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让红色信仰转化为奋进力量。

近日,程星和红安县检察院工作人员带着水桶、毛巾,来到太平桥镇紫潭河村红色主题公园,仔细擦拭林清芝烈士母女的新墓碑。

去年夏天,在参与检察机关开展的公益诉讼“回头看”工作中,程星在太平桥镇看到了破损的烈士墓碑。她想起自己工作的第二年,在园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展板上看到小小一块介绍林清芝15岁英勇牺牲的故事后,深受感动。随后,她深入查找资料挖掘细节,写了一篇讲解稿《少年英雄林清芝》。之后,“大别山刘胡兰”林清芝的故事,便成为她讲解中常提的典型。

十几年后,看到烈士墓碑字迹模糊、杂草丛生,程星心里很不是滋味。得知墓碑因武汉都市圈环线(六环)红安段项目延误修葺后,她多次与检察机关对接,跟进修缮进度,并推动红安县在2024年向黄冈市人大提出《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建议,为保护工作争取制度支持。

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几个月后,烈士墓得到重修,紫潭河村红色主题公园正式建成并于今年4月开园,成为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程星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先后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老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主题提出8件建议,助力红安将“基因红”变为“发展红”,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不久前,程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有关单位答复,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项目可研现场初测工作即将启动。

“无论是讲解发声还是履职进言,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守护民族根脉、点燃未来星火。”程星坚定有力地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王晓丹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刘欢 刘阳)

记者手记
使命的重量

程星在讲解中遇到过一位老人,他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在英烈墙前久久驻足。老人流着泪对程星说:“我以前是红军战士,这上面的名字都是我曾经的战友。感谢你,能讲述他们的故事。”

老人的一番话,让程星感到使命的重量:历史需要有人去讲述,讲好红色故事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一场场讲解、一次次感动、一番番践悟……使命感是支撑程星16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精神源泉。在她的带动下,一批批年轻人也成为了红色讲解员,他们创新运用英烈家书、日记等“小切口”去展现“平凡中的伟大”,同时还针对“内卷”“躺平”等当下热议话题,与参观者探讨信仰与选择、个人与时代。

程星说:“我希望能把红色历史讲给更多人听,更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红色基因能够一代代传承赓续。这既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一场关于初心的接力。”(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王晓丹)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