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编者按:
自2012年定点帮扶建始县以来,华中农业大学举全校之力倾情帮扶、全力协作,把高校优势与建始实际相结合,5600余名专家(人次)将课堂、实验室搬到建始县田间地头,设立53项产业攻关项目,累计投入6亿元帮扶资金,培育出“六月雪梨”“金塘三号”猕猴桃等20余个特色农产品品种,22项农业技术在田间焕发生机,带动形成5个过亿元产业集群,科教资源在武陵山中结出累累硕果。
选育“双抗”新品种,制定种植技术标准——
华农专家团队让建始猕猴桃产业重生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邹云梦 方誉曼
“7月6日,打叶面肥;7月7日,施水溶肥;8月10日至11日,打第二次钾肥……”翻开果农冉茂珍的果园管理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学习猕猴桃种植的每一步。
“我是半路出家,只能靠‘笨办法’一点点学习。”54岁的冉茂珍是建始县长梁镇铜锣村村民,早年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服务部经理,心中始终怀着一个创业梦。
建始县是猕猴桃原产地之一,野生资源丰富。自1982年起,当地就开始推进猕猴桃的野生转家生研究与引种工作。2010年,“建始猕猴桃”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
2011年,她和朋友看中了猕猴桃产业的前景,合伙投资60万元,在铜锣村承包了百亩荒山,开始种植猕猴桃。
“起初完全不懂技术,走了不少弯路。”她回忆,她们耗费半年多开荒整地,于2012年初种下猕猴桃树苗。因不了解品种特性,她们引种了“红杨”“金魁”“金桃”等十多个品种。2015年,果园开始挂果,但果子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
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教授在建始指导果农生产。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建始县猕猴桃基地暴发大面积溃疡病,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从万余亩锐减至千余亩,产业遭受重创。冉茂珍的果园也未能幸免,主栽的“红杨”“金桃”出现腐烂、树干萎缩,成片果树死亡,百亩果园濒临荒废。
建始猕猴桃的病害引起了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教授的关注,他来到建始的田间地头找病因、寻良方。以他为首席的专家组团攻关,编印了《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制订了《建始县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确立优选品种、规范建园、平衡施肥等十大栽培技术,为全县猕猴桃种植树立标准。
同时,专家团队多次进山,发动果农一起寻找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野生种质资源。经反复试验,最终选育出“建香”“金塘1号”“金塘3号”等抗溃疡病和抗软腐病的“双抗”新品种,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帮助产业实现“起死回生”。
“种上‘金塘3号’后,亩产量从原来的七八百斤增长到如今的2000斤,现在每亩能净赚5000多元。”冉茂珍说,基地换上了新品种后,量质齐升,去年开始扭亏为盈,年收入100多万元。
猕猴桃属于后熟水果,采收时果实坚硬,需存放一段时间才能食用,但变软后保质期又很短,消费者常抱怨“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赢”。针对这一痛点,华农团队研发推出即食控熟与绿色保鲜技术,有效延长了销售期。
建始县长梁镇铜锣村村民刘杰(右)正在果园查看猕猴桃长势。
铜锣村7组村民刘杰种植了60多亩猕猴桃,建有两千立方米的冷藏库。“以前技术不到位,猕猴桃放个把月就开始烂。”他说,在华中农业大学曾云流教授指导下,现在通过调控温湿度、加强消毒杀菌,最长可储存半年甚至八个月。销售时还能运用控熟技术,将硬果适时催熟。
在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助下,建始县积极推动果园标准化建设,通过老园改造和新基地建设,提高标准化种植覆盖率,实现了从8月到次年2月的早中晚熟全覆盖品种格局。截至目前,建始县已建成猕猴桃基地30余个,面积恢复至1.4万亩左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