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龚雪 薛婷 沈早慧 通讯员李南
8月15日,由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会上,首次集中推介了近年来出版发行的相关重要书籍、期刊,作家、翻译家等群体,及出版机构和政府部门。
活动现场
据介绍,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会上播放的一段宣传视频里,多位援华抗日友人后代和国际媒体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上很多人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但却并不了解南京大屠杀。”“我此前在西方社会从来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直到2010年来中国后才知道相关历史。”
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在会上发言
“南京大屠杀期间,我的祖父约翰·拉贝在南京从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的5个多月时间,一天不落地记录下战时日记和收集战争资料。”会上,约翰·拉贝之孙、专程从德国赶来参加活动的托马斯·拉贝介绍,直到祖父去世47年后的1997年,《拉贝日记》中文版才首次出版发行。
《拉贝日记》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据了解,1997年中文版《拉贝日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为世界首版。此后,江苏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拉贝日记》相关图书,包括单行本、影印本、青少版、全译本等,今年又新推出《拉贝日记》(修订版)。近5年来,该书销售量超过10万册。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何建明在会场讲述创作历程
“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很多,但文学作品却不多。”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何建明介绍,他2014年接受邀请,潜心创作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述南京大屠杀的报告文学作品,献礼首个国家公祭日。目前,该作品还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泰语、韩语、越南语、马来西亚语等文字版本,面向世界讲述日军暴行。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介绍,该馆积极建设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精心打造《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丛书、《国际和平城市丛书》和《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由该纪念馆和南京出版社共同主办。自2019年起,通过与中国外文局合作,该期刊英日法文版先后出版,面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覆盖美国哈佛大学、大英图书馆等知名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如何让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巴西法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高文勇在视频中建议:“通过举办巡回展览、开展学术合作以及鼓励电影、纪录片和电视剧创作,帮助国际社会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还应建立多语种在线资料库,收录相关证词、照片和档案,供全世界人民了解查阅。”
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正式启动
会上,还启动了“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主任贺鹏介绍,这是一个面向全球受众,全方位、系统性展现南京大屠杀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平台及渠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王萌教授表示:“用英语等各种语言来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这样的工作任重道远。”
“向国际社会系统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贡献。”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深化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流,通过联合学术研究、共建多语种史料数据库、开展青少年对话等活动,弘扬正确历史观,践行“三大全球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