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内,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重现了当时受降仪式的场景(网络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1945年8月1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号外“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网络图片)
如果把抗日战争比作一幅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的历史长卷,毫无疑问,南京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
这里有过最为屈辱的苦难,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成为中华民族记忆里永难忘却的伤痛。
这里更有不屈不挠的抗争。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苏南、淮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标志着中国战区对日作战的全面胜利。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7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南京,寻访侵华日军投降的“历史原点”,见证一座从灾难中走出的城市的沧桑巨变。
两株百岁白榆见证中国胜利
南京黄埔路附近,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礼堂式建筑,这里是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摄)
南京黄埔路附近,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礼堂式建筑,门廊前八根巨大的宫殿式石柱上挂着一块牌匾:“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讲解员小张介绍了受降当天的情形:1945年9月9日,大厅内高悬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和象征胜利的“V”字形图案,气氛庄严。
8时55分左右,日本投降代表抵达会场,交出证明身份的文件后,进入指定的位置。
9时,受降仪式开始,冈村宁次在降书上签字盖章,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前躬身递交投降书。
大厅一隅的一组硅胶像,重现了当时受降仪式的主要场景。大厅里陈列的一幅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则艺术地展现了当时受降仪式的全景。
为更好地保护抗战胜利南京受降地,2005年4月,当地按照“原貌不变、修旧如故、新旧协调、保证质量、满足功能”的原则,对这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更好地满足保护需要和各界人士参观需要。
“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来这里参观的部队官兵和各界人士较往年明显增加。”小张说。
步出大厅,迎面毛泽东主席的雕像巍峨挺拔。大礼堂门前广场两侧,植有两棵白榆,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树龄已近百年。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后的胜利受降一幕,这两棵白榆也曾见证。
历史在这里被一代代传承
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办中国战区受降仪式。(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所在的建筑成为解放军军事学院礼堂,1969年改为南京军区大礼堂。
62岁的姚山虎退休前负责南京军区大礼堂管理工作,退休后仍住在单位附近。
姚山虎是江苏南通人,1985年到南京工作前,他不知道这座建筑曾举办过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后来常听同事们讲起那段厚重的历史,慢慢地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他看来,自己既是这段历史的守护者,更是它的传承人。
2007年8月,南京军区大礼堂迎来新一轮改建,成为南京军区军史馆。改建后,馆内增设了侵华日军投降仪式硅胶像,以及画作等展陈。
2014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南京军区机关。在指针永久定格于9时的投降签字仪式用钟前,习近平告诫大家,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参访过程中,恰巧遇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走进序厅。
孩子在硅胶像前伫立良久,突然开口问妈妈:“这些人(指日本投降人员)为什么低着头?”
“因为他们犯了罪,在向我们认罪。”妈妈回答。
姚山虎说:“小孩子暂时还不能理解,但是这段历史已经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印记,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呢?”
80年后的南京,一派欣欣向荣
夜幕低垂,南京秦淮河上的游船缓缓驶过,荡开粼粼水面。(新华社发)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入侵南京,30万同胞惨遭杀戮,震惊世界。
古都南京曾经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的伤疤烙印在古城墙上。
80年后的今天,漫步南京街头,既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更能看到涅槃重生后的欣欣向荣。
偌大的南京南站里,南来北往的旅客摩肩接踵,一列列高铁密集抵离。
秦淮河畔,穿着华丽服装的年轻男女摆出“最美Pose”,定格金陵古韵。
新晋“全球店王”德基广场,2024年销售额突破245亿元,想在这里吃顿饭,排队半小时是常态。
南京本地人杨棱轶从事导游工作已有近20年,暑假来临,她的工作变得很忙。
“平时常在南京博物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带团。”杨棱轶说,很多游客在来南京之前就在网上约好了博物院和纪念馆的参观时间。在和他们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杨棱轶能深刻感受到大家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特殊情感。
“很多父母会带着孩子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他们知晓中国人民曾经遭遇的深重苦难。”杨棱轶说,“网上有人说这是仇恨教育,我不认同,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启迪未来,对我们的下一代来说,了解抗日战争史,是为了提醒他们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珍视我们的幸福生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