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听脱贫户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故事】通城左港“面条哥” 晒出喷香好日子
湖北日报 2025-08-14 16:02:33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郭文辉 张维

初秋,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胡国平家门口的场院,山风穿行于雪白的面帘间,卷起浓郁麦香。“山泉水揉的面,就得晒在自家场院上才够香!”59岁的胡国平抹了把汗,古铜色的脸上漾起笑意,这片飘着面香的晒场,见证了他从“三无作坊主”到“致富带头人”的翻身仗。

胡国平早年在外学了制面手艺,却曾两度被现实击垮。1996年左右因家庭作坊产量低、销路窄,他忍痛放下“面条梦”外出务工。2017年因病返乡,病愈后尝试重操旧业,困境依旧,每日手工揉面,遇阴雨便停产,年产量仅800斤,加上无证照、无品牌、无渠道,面条一度堆在屋里“干着急”。

2018年,胡国平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山坳里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协助其办理营业执照、食品加工卫生许可证,注册商标“左港面条”,并指导改造基础设施,划分制作、烘干、包装三车间,瀛通电子董事长黄晖大笔一挥:“老胡的面劲道,我们包圆了!”预付10万元订单让他买来轧面机,效率一下子提升8倍。

随后,瀛通电子的职工食堂飘起了面条香,县委主要领导化身“首席推销员”,在调研中现场教学煮面技巧,各地食堂订单接踵而至。

胡国平的面条征服一众食客的味蕾,靠的是自创三招:饺子粉和精面粉根据季节按不同比例混合,清冽的山泉水和面,清晨4点就起床揉面。“人家揉面一次成型,我至少是揉五六遍。”揉好的面皮再用小型轧面机切割,天刚亮就晒满了场院。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细心的胡国平还在晒场地上铺上了防尘布,外面围上围网,确保垂下来的面条不沾染一丝尘土,“只有阴雨天才启用烘干房。”

2020年,胡国平主动退出低保:“咱有手艺,不能总靠国家!”更让胡国平骄傲的是,加工厂现已带动2名脱贫户就业。如今,他家的左港面条加工厂年产量稳定在1.5万斤左右,邻村的“家成超市”等商超成为固定客户,乡间女“货郎”黎月芳一年从这进两三万元的货,慕名订单通过微信涌来,胡国平的送货工具也从摩托车换成了小轿车,“订单电话响不停,得跑起来!”

责任编辑:周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