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吉林好人”候选人事迹引争议,好人好事要经得住聚光灯
湖北日报 2025-08-13 18:55:52


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近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评选工作引发舆论关注,白城市拟推荐“孝老爱亲”类候选人齐某,因其先进事迹中写道“记挂父母喜好,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而被网友质疑“事迹是不是太小了”。

公告内容提到,齐某出生于2002年,是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基层治理专干。她的事迹中还包括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攒钱带爷爷圆梦参观天安门、常做家务等等。一方面,这些举动确实体现出了拳拳孝心,就像有网友说“孝顺就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另一方面,由于事迹日常、琐碎,显常情而非大爱,也让更多网友觉得评选“吉林好人”的门槛太低。

舆论发酵过程中,相关公示信息已被撤下,网上一度流传“当地已取消齐某候选资格”。然而,据中国吉林网今晨联系白城市文明办求证,目前并未取消齐某候选人资格,但“出现针对候选人的各方面意见,我们都会收集、整理、记录”,并称前期有对材料进行走访核实,认为“其事迹材料符合‘身边好人’选树宣传活动精神”。言下之意,程序合规,只是推荐,评不评得上还不一定。

说到底,这波争议的核心还是在于评选标准不够明确、评选流程不够透明。“接地气”的凡人善举的确能引发共鸣,但拿太平凡的好事评先进、树典型,既缺乏分量,也难以服众。网友质疑“难道真的选不出其他人了吗”,不是否定齐某的孝心善行,而是对是否公平公正的追问。笔者查阅《2025年第一季度“吉林好人”公布名单》,“孝老爱亲”类有两人上榜,一位尽心尽力抚养照顾侄女8年,另一位身残志坚,以一己之力抚养三个孩子。相比之下,齐某的事迹虽也是真情流露,但是否值得立为省级典型,的确有待商榷。

类似的评选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见,是弘扬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方式。只有程序上更加公开透明,材料把关上更注重细节,选出来的人才更令人信服,更能推动凡人善举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艾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