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兰子君
8月7日,武汉六渡桥地铁站旁,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371号的灰砖小楼“长江书店”焕新启幕。这座历经近百年沧桑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经修缮后重新开放,成为武汉又一红色地标。
步入店内,被保护的立柱、裸露着的木梁诉说着历史;书架上《湖南农民革命》《列宁主义概论》复刻本,带人重回革命年代。它的重生,是“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能有革命的行动”这一百年箴言在新时期的深沉回响。
星火播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首印于此
汉口长江书店是中共在武汉最早的出版发行机构。1926年,上海书店遭军阀孙传芳查封后,革命出版的火种迅速在武汉点燃——同年11月,汉口长江书店宣告成立,由瞿秋白负责、苏新甫主持工作,出版发行党内所有的对外宣传刊物。
在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书店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其在《汉口民国日报》的启事写下铮铮誓言:“‘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能有革命的行动’。本店愿意于这革命高潮中供给革命民众以研究高深革命理论的材料。”
开业首日,革命书刊即被抢购一空,一度因供不应求而“拉铁门”停业。为保障书源,党中央紧急调运上海印刷设备至汉,成立长江印刷厂,并将书店迁至济生马路交会处(今书店所在地)的四层楼宇,对外售书,对内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
根据革命形势需要,长江书店大量翻印、销售革命书刊。其中《共产党宣言》翻印数量较大,曾在北伐战争中随军散发。
书店还在革命理论本土化上贡献卓著。1927年4月,它出版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首个单行本。瞿秋白亲撰序言疾呼:“中国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此书对当时最核心的农民问题给出了马列主义的回答,成为指导农民斗争的纲领文献。
该书影响了一大批爱国人士。1956年7月16日,咸宁高中教员余遂生向湖北省博物馆捐赠了他珍藏的首发单行本。据其子余锦云回忆,抗战期间全家从江夏逃难至咸丰,父亲始终将这本书贴身珍藏,视若珍宝。如今,这本珍贵文献,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空间再造,多维融合串起红色廊道
长江书店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武汉的城市记忆里。参与过1986年《湖北出版史料》编写的湖北省原新闻出版局离休干部、96岁的方振益老人对此感触尤深。
他指出,长江书店绝非一个简单的售书点,而是集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的重要机构,其革命作风深刻影响了武汉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传播起点就在我们这里”,方老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挖掘、着手保护这些历史遗迹,既是还原史实,更是保存燎原火种。”
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的渴望,促成了长江书店的涅槃重生。近两年,江汉区委将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启动对汉口长江书店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2024年3月,经协商置换,武汉金融街集团中天昱诚公司获得使用权,并于今年4月启动修缮工程。
如今,这座承载厚重记忆的建筑以“红色历史+当代书香”融合形式重启。长江书店运营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突破了传统旧址保护模式,创新性地融合了文物展示、书籍展售与文化体验。
一楼“书店溯源”部分,斑驳的《向导》周报原件、1927年出版书目广告复刻件,生动再现“革命灯塔”的峥嵘往昔。二楼“调研之路”,聚焦毛泽东32天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珍贵史料,深刻诠释着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的精髓。三楼专为青少年打造,是讲座沙龙、非遗传习的思政育人空间。四楼设有江汉区安静书桌,在咖啡香与书卷气中营造静谧的阅读思考氛围。拾级而上至五楼天台,这里可举办露天电影与音乐会,厚重的红色记忆自然融入城市的烟火气与当代文化生活。
目前,在江汉区,焕然一新的长江书店,与毗邻的南洋大楼国民政府旧址、民众乐园“血花世界”旧址、江汉关博物馆、中共五大旧址(原汉口黄陂会馆),串联起一条生动的红色文化廊道。这条廊道,见证着武汉从轰轰烈烈的“革命高潮”迈向生机勃勃的“文化自信”的伟大征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