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基孔肯雅热的元凶伊蚊是什么来头?
湖北日报 2025-08-07 18:44:48

近期,基孔肯雅热走入人们视野。它是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不会人传人,但病毒会通过“人→蚊→人”循环扩散。它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或毒蚊子”,到底什么来头?湖北疾控中心对此进行解答。

01
白纹伊蚊:潜伏身边的 “病毒运载者”

白纹伊蚊是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昆虫。卵、幼虫和蛹都在水中生长发育,成蚊则在陆上生活,常喜栖息在阴暗、避风之处。源于东南亚,是东南亚和中国的常见蚊种。

640 (2).png

白纹伊蚊的分布地区,北至沈阳,经河北秦皇岛,山西太原,甘肃天水、陇南,四川雅安,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在湖北省的活跃期为5-10月。

640 (3).png我国伊蚊分布 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研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

传播能力:伊蚊属中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媒介。当它们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8-10天,随后进入唾液腺,此时蚊子便成为 “移动病毒库”,通过叮咬将病毒传给健康人。

640 (3).jpeg

叮咬偏好:白纹伊蚊全天均有吸血习性,活动高峰多出现于早晨日出前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通常后一个时段高峰较前一个时段高峰明显,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吸血频率增多,这一生物学特性,对登革热病毒等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气候因素: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和活动规律与气温、湿度、降雨量等自然气候因素密切相关。雨量充沛且温度适宜的6-9月伊蚊幼虫密度较高,其发育最适宜气温28℃左右,最适宜水温是16~18℃。对于全年温度较高地区,降雨量会直接影响伊蚊幼虫密度高低。

02
白纹伊蚊容易引发哪些传染病?

白纹伊蚊所属的伊蚊家族可以传播多种疾病,以下是其中4种较典型的传染病:

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引起,潜伏期1-14天,通常是5-9天发作,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面胸部皮肤潮红、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重症登革热又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

基孔肯雅热

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潜伏期为1-12天,通常为3-7天,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剧烈关节痛、皮疹,部分患者可能长期遗留关节问题。

黄热病

由黄热病毒引起,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症状包括发热、寒战、畏光、腰髋部和下肢疼痛(膝关节为甚)、肌肉疼痛、全身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中毒期可损伤肝脏、肾脏、血液系统。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这些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发,但随着气候变暖,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扩大,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也在向温带地区蔓延。

寨卡病毒病

由寨卡病毒引起,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

03
防蚊很关键
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像阳台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积水容器等易积水处,要及时排空或倒扣,避免蚊虫产卵。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剂,降低蚊媒密度。

做好日常防蚊措施

室内可使用电蚊香、灭蚊灯等。夜间睡觉,尤其是在蚊虫活跃地区,使用蚊帐能提供有效防护,降低被叮咬风险。

伊蚊活动高峰为早晨7:00-10:00及傍晚16:00-19:00,此时间段应避免前往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处。外出时,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外出旅行防护

出行前,提前了解当地疫情,备好防蚊用品,做好防蚊措施。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要做好自我防蚊叮咬保护,因为病毒感染存在潜伏期,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本土传播。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可疑症状,需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及病毒传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雪茹 通讯员周鹏)

责任编辑:胡蔓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