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孝武 通讯员姚立 实习生廖芊涵
一提起抗日战争,97岁的马发轩便立马来了精神。
他激动地唱起了当年部队里传唱的《游击队歌》: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 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 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近日,在孝感市孝南区西湖明珠小区的家中,记者采访了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立过一次大功的老兵。
马发轩。
13岁参加游击队
小小司号员没有步枪高
马发轩1928年生于湖北荆门。1941年春节前后,他在家乡参加了新四军领导的游击队。跟他一批入队的有十三人,年龄最大的16岁,他是最小的,当时只有13岁。“我们游击队隶属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纵队司令员是李先念。那时候我还没有步枪高,在队里当司号员,负责吹军号。”马发轩说。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副处长吴翔介绍,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鄂豫边区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于1941年1月在京山县(今荆门京山市)八字门建军。皖南事变后,转战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奉命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马发轩说,游击队经常昼伏夜出,白天钻进深山密林,夜晚出来对日伪军进行骚扰和袭击,对日伪军所修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破坏。”我们经常打日伪军的埋伏,隐蔽在他们的交通线上,半路把他们运送的枪支弹药、粮食、军需物资抢下来。”马发轩说,《游击队歌》唱的歌词,是非常真实的。
马发轩回忆,当时敌强我弱,日伪军疯狂扫荡,游击队条件异常艰苦,缺吃又缺穿,又渴又饿的时候,大家就拿野果子充饥。依靠党的领导和持久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马发轩。
用铜号当枪
解放战争中立下大功
抗战胜利后,马发轩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小腿曾被机枪子弹贯穿,腰部也曾被炮弹弹片炸伤,他都在简单治疗后继续投入战斗,并曾在随后清剿残敌的过程中立过一次大功。
那是1949年8月,时任解放军某部司号班长的马发轩,随部对敌军残余部队进行清剿。一次夜行军时,走在队尾的马发轩发现高粱地里有动静,推断可能是敌人埋伏,随即向首长报告。部队当即组织人手对他所指位置进行轰炸,歼敌一个排,俘虏十余人,粉碎了敌人的伏击计划。打扫战场时,马发轩鹰隼般的目光再次锁定草丛中隐蔽的枪管!情急之下,他悄然绕至敌后,猛地用那支熟悉的铜号抵住敌人后背,一声断喝:“举起手来!”对方缴枪投降。事后马发轩才知道,被自己用铜号俘虏的竟是敌军的一名连长。因此次发现敌情、擒获敌方军官、缴获长枪,马发轩荣立大功。
立功证明书。
证明书内页。
在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的立功证明书上,记者看到了马发轩这次立大功的事迹摘要。
马发轩。
冰原砺剑
三张行军路线图保存至今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马发轩随65军714支队于1952年11月徒步跨过鸭绿江。
马发轩至今还保存着7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3张“行军路线图”,这3张路线图显示:从跨过鸭绿江到抵达战场,部队足足走了15天时间。记者看到,每张“行军路线图”都用中文标出了5天的行军计划,第一张是从中朝边境的新义州出发,5天后到达定州。第二张是从定州出发,5天后抵达朝鲜首都平壤。第三张是从平壤出发,5天后抵达物开。
五日行军路线图一。
五日行军路线图二。
五日行军路线图三。
马发轩介绍,当时战争进行到了关键阶段,朝鲜战场酷寒远超想象,动辄零下四五十度,哨兵十几分钟不动即有失温之险。面对极寒与艰苦,马发轩毫无畏惧,在关键阶段全力完成各项任务,将中国军人的坚韧深深烙印在三千里江山。
“那时候不晓得多冷,但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是一定要完成任务,一定要守住阵地,绝不能让祖国人民失望!”马发轩说,即使气温如此之低、条件如此之苦,马发轩也奋力完成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
1976年,马发轩从部队转业至孝感工作,他将战场上锤炼的军人作风,毫无保留地奉献到建设地方的新征程中。1988年10月离休后,他奉献的脚步仍从未停歇:98抗洪、汶川地震,他踊跃捐款;脱贫攻坚,他深入一线奔走劳碌,各种奖章和荣誉证书堆满了储藏柜。
“比起革命先烈,我的贡献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今天过上好生活的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奉献。”马发轩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牢记抗战历史——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起点。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