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年过七旬的老人购票时,特意登记为“轮椅重点旅客”,本以为能得到妥善安排,结果却被分配到普通座位。而本应专属于残疾人的席位,却满满当当地坐着普通乘客。列车员协调无果,老人无奈在过道里坐了整整四个小时,既不方便也不舒适。面对旅客的质疑,12306平台以“系统问题”“运力紧张”等理由推脱,苍白无力的解释,实则是对残疾人权益保障责任的漠视。
早在2011年,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铁路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车票发售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每趟旅客列车预留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自预售之日起至始发站列车开车前24小时,专门发售给符合购票条件的残疾人旅客,并在票面标注“专”字;剩余票额对外发售。同时,还规定了车站和列车发现持票面标注“专”车票的旅客所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或者伤残人民警察证,但可判定其不符合发放证件条件的,有权要求其腾出席位、安排符合条件的旅客使用。简而言之,专票必须专用,以此维护残疾人旅客的合法权益。
再完善的制度,都离不开有效执行。“残疾人专用席位”早早被卖给普通旅客,致使有需求的残疾旅客即便提前三天购票,也订不到“专票”。列车员现场协调时,面对占用席位的情况,或不敢较真,或无力纠偏,从票务系统到车厢管理,两道防线形同虚设,最终让本应受保障的残疾旅客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当“专票专用”的规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所谓的残疾人权益保障便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铁路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保障每一位旅客平等出行权的重任。保障残疾人出行权,需从技术升级、管理强化、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堵住漏洞、补齐短板,让政策规定真正落地生根,让残疾人旅客的出行之路更加顺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