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王孝武、通讯员包晓霁、陈凯、罗明、实习生廖芊涵)在“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鄂州站的展柜里,有一个硕大的军用拎包,连日来引发众多参观者“围观”。它虽有部分磨损脱落,也有些褪色,但十分干净,背后还有一段传奇故事——这个军用拎包,是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六中心退休干部张连芳的飞行员战备包。它曾两次陪着张连芳执行原子弹空中采样任务,意义不凡。
女飞行员张连芳的飞行战备包。
今年89岁的张连芳是新中国第二代女飞行员。1959年,她从航校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领航员。1964年,她执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起巨大的蘑菇云。这朵云看上去很漂亮,但也隐藏着巨大的杀伤力。而张连芳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是,驾驶飞机尽可能接近蘑菇云,完成空中取样。
飞行员战备包。
为了获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资料,空中取样是原子弹爆炸实验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国外,这项工作由无人机完成,可在当时,我国还没有无人机,只能人工取样。
“领导谈话说,有一项绝密任务,选来选去把我选上了。他说,应该有生命危险,要立生死状。”张连芳介绍,原子弹爆炸时,他们就驾机在现场准备穿过蘑菇云,“一进去以后,脸都发烫。我怕收集得不准,穿过去以后又返回来,又穿一次,这样我才放心。要保证任务完成得好,我张连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废。”
张连芳在飞机驾驶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方式是“地爆”。后来,实现“空爆”又被提上议事日程。空军接到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后,张连芳奉命再次来到大西北。1965年5月14日,中国首次飞机空投原子弹试验正式开始。当戈壁滩再次升起蘑菇云时,张连芳和战友们又一次起飞,冲向蘑菇云。
核爆试验结束后,张连芳回到部队,继续默默从事飞行领航员的工作。近半个世纪后,她的英雄事迹才被大家知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