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广西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发布官方通报,对“女司机亮证要求让路”事件中公众质疑的司机身份、证件来源、住址泄露、删视频诉求等关键问题逐一回应,展现了直面舆情的态度。
经调查核实,女司机侯某某并非公职人员,是一名民营企业员工;视频中侯某某所亮证件系其丈夫黎某放在车上的个人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亮证是为了吓唬李某某,以达到让其退让目的。黎某当时虽未在场,但违反证件管理相关规定,导致该证件被非法使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防城港市消防救援支队已对其立案调查。
回溯这一事件,核心矛盾在于:监督无处不在的当下,依然有某些个体试图以模糊的“身份暗示”获取特权。通报确认涉事女司机非公职人员,但涉事者堂而皇之亮证的行为本身,暴露出某些人对“身份符号”的畸形崇拜——仿佛一张证件,就能凌驾于交通规则之上。这种思维惯性,暗示着社会上仍存在对特权通道的隐秘期待。
在事件调查过程中,有媒体打通了防城港市公安部门的电话,结果对方电话突然“故障”:“喂,我听不到你说什么,电话怎么坏了!”调查核实后,市公安局已对相关人员予以严肃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正如官方通报所言,这件事情源于一起偶然的交通争议,本来只是普通的民间纠纷,但因处置不够妥当,造成不良影响和社会误解。
这起事件,应成为法治社会的一堂公开课:真正的公平,不取决于你的身份,你口袋里的证件,而取决于对规则的普遍敬畏、自觉遵守。官方详尽回应、厘清事实的意义,不仅在于直面舆情,更在于传递一个信号——法外特权没有容身之处,任何试图用身份符号扭曲规则的行为,都会被暴露在阳光下。辟谣“她不是谁”,不如直面“她是谁”;面对群众意见和舆论关切,“电话坏了”更不是回避问题的借口。唯有及时主动、精准有力的回应,才能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公信力需要多环节协同、全链条维护。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