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 | 全国首个机器人读博,学习“理解人”是机器人的新课题
湖北日报 2025-07-30 20:53:34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全国首个机器人博士生出现了。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由上海理工大学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学霸01”,从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上戏戏剧与影视专业的全日制博士新生,将开启四年的学术生涯。

扭秧歌、跑马拉松、进行格斗赛……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突然闯入大众视野,不断颠覆人们的想象。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人形机器人,变成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技术产品,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逐渐在服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学霸01”,其前身就是在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上斩获季军的“行者二号”,结合Rena仿真人的技术,进行妆造形象设计,成为一名书生气十足的男博士生。

机器人读博士,到底是搞噱头,还是搞研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教授在入学仪式现场点破关键:机器人具备快速学习能力,这对以后的学科教育有重要影响,要培养“学霸01”去理解人、理解场景、理解艺术专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戏剧艺术创作,“学霸01”既要学语言生成与交互、具身控制与动作表达,还要学情感表达与叙事构作、社会交互与伦理建模等等。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一群艺术生做同学,对“学霸01”来说是理解人、理解场景、理解艺术专业的最佳途径。

机器人的研究永远是在攀登未知的领域,“理解人”已成为机器人的新课题。未来,在解决续航和价格问题、提升市场认知和信任度的前提下,人形机器人有很大潜力成为“千家万户”的日用消费品,满足家庭服务、教育陪伴、养老护理等多样化需求。只有增强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能力,人形机器人才能更好地辅助人类工作和决策,成为未来人类的“新伙伴”。以养老场景为例,更“懂人”的机器人通过表情和动作等可以判断出老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而在教育场景中,机器人也需要更“懂人”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融入人类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隐私泄露、劳动力替代、过度情感依赖带来的认知偏差等问题。如何遏制技术的不利影响,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和“好参谋”,将会是机器人行业的终极命题。解开这一命题,既需要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协同共进,更需要秉持人为本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捍卫人类在人机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人机共生、和谐发展的理想图景。



责任编辑:艾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