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者:梅杰 湖北黄梅戏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安徽黄梅戏的源头,又是黄梅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脉。湖北黄梅戏与安徽黄梅戏有一些不同,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湖北黄梅戏与安徽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关系?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湖北黄梅戏是源,安徽黄梅戏是流,二者是同一剧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形态的关系。然而,安徽黄梅戏在湖北黄梅戏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以后,湖北黄梅戏并未消失,二者又存在着共时性的关系,这时候它们属于不同风格、流派的关系,而不能认为是两个剧种的关系。
湖北黄梅戏经历了从传统黄梅采茶戏到黄梅采茶戏新腔的变革,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以后,积极借鉴安徽黄梅戏,同时形成了有别于安徽黄梅戏的独立风格,对黄梅戏剧种的认识,不能完全以安徽黄梅戏为标准,应全面认识两地黄梅戏的异同、湖北黄梅戏独树一帜的客观存在。
在黄梅采茶戏阶段,湖北黄梅戏的声腔和剧目孕育、派生出了安徽黄梅戏。黄梅采茶戏曾经遍布多省,一曲黄梅调,誉满鄂赣皖,以至苏浙闽,体现了黄梅调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在安徽黄梅戏因戏改而走红的时期,湖北黄梅戏仍然没有放弃独立发展的道路,黄梅县曾以一县之力,在著名戏曲家王民基、刘正维的主导下,成功打造黄梅采茶戏的新腔,诞生了《过界岭》《於老四与张二女》《送香茶》《陈姑追舟》等经典剧目,先后进入武汉洪山礼堂、中南海献演,取得了轰动效应,证明了命悬一线的湖北黄梅戏依然有着倔强和强大的生命力。黄梅县黄梅戏的存在,在安徽黄梅戏红红火火的年代,仿佛在诉说:谁说湖北没有黄梅戏?黄梅县的黄梅戏证明了湖北黄梅戏的根脉没有断绝。
湖北黄梅戏与安徽黄梅戏都源于湖北黄梅采茶戏,但因地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差异,二者长期处于你追我赶的喜人态势。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湖北黄梅戏多用鄂东方言,而安徽黄梅戏多用安庆方言,鄂东方言与安庆方言同属江淮方言,具有高近似度,但小有不同,不清楚二者方言近似的外地戏迷,容易误以为黄梅戏的方言魅力为安庆独有,实为鄂赣皖三省交界处所共有。
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湖北黄梅戏受传统“打锣腔”影响,对高腔保留多一点,音调高亢激昂,音域跨度大,局部甚至保留三打七唱、人声帮腔的风格特点,使得湖北黄梅戏显得阳刚、豪放,而安徽黄梅戏融入安庆民歌的平缓旋律,声腔转向细腻抒情,尾音多下行收束,显得阴柔、婉约。
在剧目题材方面,湖北黄梅戏侧重“男性英雄史诗”,继续发扬展现湖北历史人物和湖北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如《张之洞》《李四光》《李时珍》《苏东坡》《程婴救孤》《青铜恋歌》《传灯》《梅城烟雨》《闻一多》,以及正在计划中的《岳飞》等,强调家国担当与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而安徽黄梅戏很多聚焦女性命运与情感世界,如《女驸马》《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秋千架》《徽州女人》,凸显柔美、坚韧或凄婉的女性形象。近年来,安徽黄梅戏注重打造革命题材,体现两地对黄梅戏艺术追求和把握的不断演进。
总之,湖北黄梅戏与安徽黄梅戏实为同源异流中衍生的两种美学流派,湖北黄梅戏以英雄叙事、现代声腔革新见长,而安徽黄梅戏以女性抒情、传统韵味传承为核,两者差异恰是黄梅戏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共同构成这一剧种的丰富维度。湖北黄梅戏的成就说明,如果有二次戏改的机会,湖北也能实现由黄梅采茶戏到现代黄梅戏的华丽蜕变。黄梅戏进入安徽的发展,只是流派的生成,而绝非新剧种的诞生。“剧种”作为现代观念,不能过于拘泥,否则将构成话语陷阱,制造地区对立和画地为牢,对此学界也有批评和反思。社会各界应正视湖北黄梅戏的历史面貌和当下存在,将历史拉长来看,而不能只以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发展为标准认识和理解黄梅戏。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社副编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