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丨北京强降雨中的无人机救灾,用科技高度托举民生温度
湖北日报 2025-07-29 21:14:40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本轮强降雨以来,北京遭遇持续强降雨,怀柔、密云等山区多个村庄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信失联。面对严峻灾情,传统救援方式受限,一支支空中力量升空,无人机成为打通生命通道的重要力量。

在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各类无人机各展所长,构建起一张高效协同的空中生命网。国网北京电力应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300米高空飞行、覆盖80平方公里范围、最大飞行距离100公里,显著提升电力设施巡查效率。在怀柔琉璃庙镇,救援无人机单次携带30公斤救援物资,以15米/秒的速度精准投送至被困村落,实现点对点补给。在密云太师屯镇,FS100型无人机搭载通信中继设备,迅速重建灾区与外界的信息通道。

原本为航拍、测绘等民用场景设计的飞行器,为何能在极端天气下展现能力、发挥作用?答案在技术的持续进化中。近年来,我国无人机在抗风性能、环境适应性和智能控制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今年5月,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在模拟7级风环境(风速13.9-17.1m/s)环境下,对无人机进行了持续风、阵风及切向风场景下的抗风能力测试。正是这类技术预演,为此次北京救灾中无人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稳定飞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次的救援还有一个特点是,不仅依赖单机性能,更依托于形成的调度网络,通过云端任务分配、多机编队协同、实时数据回传与信息融合,分散的无人机资源被高效整合。

民用科技产品在突发危机中,能否被快速激活并运用?能否承担起超越原设计使命的关键任务?新技术的应用,如何不只是由出厂功能定义,而更多体现在更丰富的场景中?当消费级无人机能在暴雨中运送药品、在断电区域恢复照明、在通信盲区搭建信号桥,这些案例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从无人机展现超强“臂力”,秒救浙江丽水困于河中的男子,到无人机在榕江救灾中大显身手,再到此次无人机为北京怀柔区受灾的点位空投3000份生活物资,科技在不断解锁新的救援方式,科技的力量也在不断具象化。防灾减灾救灾,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科技是可信赖的重要支撑。其可信赖的根本,是那些“硬邦邦、冷冰冰”的家伙,所能托举起的民生温度。当它们汇入护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庞大网络,风险才有可能被降到最低,才能让“知”与“行”、“智”与“力”更好地结合,打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主动仗。

责任编辑:肖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