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指“没证”?最珍贵的“证”是刻在骨子里的善意
湖北日报 2025-07-28 18:51:45

333.png图片源于网络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近日,武汉大学大二医学生孙毅杰在飞机上救人的事情,引发广泛关注。

不少网友对他的见义勇为表示称赞,武汉大学还专门发文表扬了这名医学生。但也有医学生指出,在飞机上这种抢救手段有限的环境中,对于临床知识匮乏且没有执业资格的学生而言,患者和施救者都存在很高的风险,武汉大学宣传此事却没有提及背后的风险,欠妥。

这个质疑,虽然并非毫无道理,却脱离了当时的具体情境。日常行医要证,是为了规范医疗行为;而紧急救助讲的是“救命优先”,是人的本能反应。孙毅杰做了什么?测脉搏、查神志、量血压、看血氧,然后让女生吸氧、平卧,既没有有创操作,也没有涉及用药使用,全是紧急情况下最基本的操作处理。

更关键的是,法律也给见义勇为者撑腰。民法典第184条写得明明白白:“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就是要把善意从“怕担责”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孙毅杰说“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句话里藏着他的清醒。他刚结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有急诊科见习的经历,不是瞎帮忙,而是“有备而来”。导师说他“像小太阳”,这颗太阳,照得见别人的需要,也守得住自己的边界。

为什么有人质疑?或许是习惯了用“规则”套一切,忘了善意才是最珍贵的规则。试想,如果施救者因为害怕“被质疑”而袖手旁观,突发疾病的患者状况可能会更糟糕,甚至陷入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每一个想帮忙的人都先想“我有没有证”“我有没有把握”,那会有多少紧急情况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一个温暖社会所需要的,不是“站在旁边质问”的人,而是“敢站出来帮忙”的人。

当有人愿意在紧急时刻站出来,我们该做的,是给他们撑撑腰,而不是泼冷水。“解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鼓励社会公众互帮互助”,是民法典中“好人条款”传递出的鲜明导向。如果连善意都要被质疑,整个社会的“善意火种”就会慢慢熄灭。

最珍贵的“证”,从来不是印在纸上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善意。愿每一个敢出手的暖心者,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愿每一次善意的选择,都能换来一句温情的鼓励。

正如网友所言,生命面前,挺身而出本就弥足珍贵,更何况是确确实实帮助到了他人。从医生急救时实施心肺复苏被质疑“袭胸”,到医学生救人被质疑“没资格”,好人好事中的杂音仍然还有。无端的质疑少一点,挺身而出的人才会多一些。

责任编辑:艾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