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近期,我国涉大熊猫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首例刑事案件,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据了解,被告人白某某、徐某并非熊猫的“真爱粉”,却长期以来假扮“猫粉”,发布大量谣言视频,捏造大熊猫被工作人员虐待的不实信息,并通过直播和组织募捐牟利17万余元。这二者均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该判决已于7月12日生效。
这起案件反映了大熊猫保护领域舆论生态受损的事实。近期,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连续发文,呼吁网民理性关爱大熊猫,抵制网络暴力,并多次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进行辟谣。涉大熊猫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系列行为,已严重困扰了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对一线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造成身心伤害。
在多数人因刷到大熊猫可爱视频被逗乐时,一些人却把这当作一个“商机”:有人破坏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安宁秩序,对大熊猫进行偷拍直播,获取了不少流量;有人编造大熊猫被虐待的相关谣言,制作不实的夸张视频,以博人眼球,消费公众善意;有人恶意煽动情绪,引导一些不知情的熊猫爱好者网暴大熊猫保护的一线工作者。这些行为看上去,和发生在其它领域的造谣网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包括某些网红“大V”造谣煽动情绪,还有部分网民非理性、情绪化的跟风参与。
这起案件的制裁已经说明,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造谣、网暴行为终将付出代价,也给如今的互联网涉大熊猫领域的舆论生态敲响警钟。大熊猫是国民喜爱和珍视的国宝,大众并不反对国宝以更亲近、更日常的状态在视频中出现,和人们走得更近一点,反对的是这一现象的变异和走偏:过度的娱乐化会消解大熊猫原本的价值,甚至成了很多人逐利的“生意”,就容易滋生违法犯罪。
当大熊猫成为流量密码,当一些人把大熊猫看作变现的“摇钱树”,当原本热爱大熊猫的部分人被带偏节奏,盲目地参与到网络狂欢里,饭圈文化的毒不知不觉侵蚀了原本干净纯粹的大熊猫保护领域,攻击的对象成了那些原本并不受社会关注的保护大熊猫的人。这些粉丝把大熊猫当作娱乐圈偶像来看待,强行监督、骚扰甚至辱骂工作人员,甚至对他们展开线下的围堵,造成了许多无端的伤害。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既重要也专业,有科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很不容易,本应该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这些非专业的声音和恶意的网暴,不仅干扰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也给大熊猫的生存处境带来威胁。
对大熊猫的爱,不能变成对大熊猫保护事业的伤害。用理性科学的方式爱护大熊猫,才是真正的爱护。国宝的生存环境需要的是一片净土,而不是天天上“热搜”的狂欢。不打扰才是最好的保护,不要让互联网的垃圾流量污染人们对大熊猫纯粹的爱。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保护大熊猫,已经不再是某一部分人在做的事情,作为网民,其实我们人人有责。保持理性客观,不被流量带偏节奏,互联网的谣言和网暴就会少很多。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