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瑞蕊)7月流火,西坝街道丫口社区暑期班却荡漾着江风般的清凉。三十多名孩子手握五彩纸杯和皱褶彩纸,在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艺心育梦,非遗传薪”志愿服务队指导下,将废旧材料幻化成摇曳生姿的秦淮鱼灯,非遗智慧在指尖流转间绽放新生。
大学生志愿者展开泛黄的《长江渔具图考》,指着其中形如新月的老式鱼灯:“古人用竹篾扎架,今天我们让牛奶杯‘游’起来!”孩子们将剪成流苏状的彩纸层叠黏贴,丙烯颜料点染鳞片微光。八岁的朵朵把酸奶杯剖成鱼嘴造型,嵌入手电珠作眼:“我的泡泡鱼会发光!”六年级的轩轩则用皱纹纸仿制出蓝印花布纹路:“奶奶说这是江鱼最美的衣裳。”“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队长陈曦托起学生设计的鱼灯骨架——三根奶茶吸管交叉为架,外卖袋用金丝线缠绕成筋,废旧包装纸覆作透光鱼身。艺术学院非遗研究室研究员现场解读:“鱼腹曲线取自宜昌版年画《连年有余》,鱼尾弧线转化自楚式漆器纹样。”
当二十余盏鱼灯同时点亮,微光在纱幕上投射出江豚逐浪的剪影,孩子们欢呼:“小鱼游进长江啦!”活动尾声,孩子们举着鱼灯组成“非遗传承”字样。社区书记龚超揭开彩蛋:优秀作品将悬挂于八月“长江非遗夜市”,义卖所得为社区儿童购买美术物资。“当牛奶杯化作非遗载体,环保的种子与文化的根脉便一起扎进童心。”摇曳的鱼灯辉光里,青与幼的身影渐渐重叠——那盏穿越六百年的渔火,正游向新时代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