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刘乐舟、骆子晴)引子:时光深处的回响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些旋律,是否只存在于课本与影视剧中?那些烽火连天、保家卫国的故事,是否已随岁月尘封?
今年暑期,华中科技大学社心筑梦小太阳支教服务队来宜都支教。7月16日,16名大学生利用学习间隙,开展“大学生老兵面对面”寻访活动,看望慰问了部分健在的抗日老兵和抗美援朝的英雄。
田玉新爷爷:“我活下来,总要做点什么。”——幸存者的使命
我们首先拜访了田玉新爷爷。他清瘦却目光如炬。15岁那年,宜都饥荒肆虐,家中卖掉最后一块地换来三个烧饼。母亲把自己的烧饼塞给他:“我吃了没用,你要活下来。”母亲最终饿死,而这句话刻入他的骨髓。八路军的田地分赠点燃了他的希望之火,他毅然参军,成为中南空军第十医院最年轻的看护员。1944年,他外出寻找绷带,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医院被日军轰炸后唯一的幸存者——22位战友瞬间牺牲。解放后,他放弃武钢工作,回到宜都当起“赤脚医生”,几十年如一日为乡邻看病。如今,他仍坚持义诊,将母亲给予的生命和战友的遗志,化作不灭的微光。
在田爷爷简朴的家中,队员们全体起立,唱起《祖国不会忘记》。唱到高潮,田爷爷也同我们一起打起拍子,队员们都被田爷爷昂扬的生命力深深打动。随后,队员们送上由松木坪镇中小学的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手抄报和手工党徽。田爷爷郑重严肃地接过我们的献礼,眼中饱含深情。队员罗萌熙回忆时说:“爷爷带给我很多力量。访谈结束了,爷爷一直送我们到电梯口,电梯门合上的瞬间,看着爷爷的脸,有一种和电影中的人物见面的感觉,我真的特别感动。”
白传志爷爷:“我十四岁就去打日本了。”——号角声远,记忆不散
在安静的养老院里,我们见到了白传志爷爷。资料记载着这位1927年老兵壮阔的历程:15岁被强征入伍,成为79军第6师司号兵。他的号角响彻湘鄂战场,亲历常德、衡阳、邵阳的惨烈厮杀,目睹军长在东安壮烈殉国。命运转折,他被友军误扣,最终在86军卫生队看护伤员直至抗战胜利。然而,时光的潮水冲刷着记忆的堤岸。当我们试图与他对话时,爷爷的眼神带着些许迷茫,却无比清晰地、反复地强调:“我十四岁就去打鬼子了!”他急切地让我们找他楼上的儿子儿媳,说他们能讲得更清楚。看着这位曾浴血沙场的老兵,如今安静地坐在阳光里,努力抓住记忆的碎片,那份穿越时空的坚韧与当下的苍凉交织,令人动容。
队员叶蕾在返程途中流下泪水:“虽然交流时间很短,但我觉得白爷爷原来一定也是一个坚韧、有力量的人。英雄的个体记忆,正随着时间悄然流逝。我们要讲好他们的故事,让英雄的精神代代延续。”
王斌爷爷:“塑料纸当被,炒面加雪就是饭。”——冰雪淬炼的意志
在陆城街道的宿舍里,我们见到了精神矍铄的王斌爷爷。94岁高龄,思路清晰。1949年,他秘密加入地下组织,后参军入50军。最难忘的是1950年奔赴朝鲜战场的峥嵘岁月。他清晰记得:铁路被炸,战士们肩扛木板在刺骨冰河中架桥;没有制空权,昼伏夜行;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口粮,一张塑料纸裹身抵御寒风。他激动地讲述惨烈的云山战役,同我们分享与朝鲜人民的血脉相亲,作为宣传员、作战参谋,他历经五年战火洗礼,将青春热血洒在异国的冰天雪地里。
听着王爷爷激昂的讲述,队员们心潮澎湃。我们齐声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歌声响起,王爷爷立刻挺直腰板,眼神锐利如昔,有力地跟着节奏拍手,跟我们一起和着“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我们送上手抄报。王爷爷仔细看着,朗声念起手抄报上的文字。访谈结束,队员汪欣悦激动地说:“听王爷爷讲故事,我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被称作最可爱的人。他们发自内心地爱着家乡人民和朝鲜人民,看着他九十多岁还能这么有活力,我明白了信仰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精神传承——寄语当代青年
当问及对当代青年的期望时,三位老人的话语朴实而深刻:
田玉新爷爷:“听党话,跟党走!多做好事,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白传志爷爷:“要听党的话,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干部啊!”
王斌爷爷:“要珍惜啊!和平来之不易!好好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让谁都不敢欺负我们!”
尾声:传承,是最好的致敬
一次拜访,短短几小时,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触摸着历史的温度,聆听着亲历者的讲述,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而沉重。英雄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用布满皱纹的手,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硝烟虽已远去,精神永放光芒。老兵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殷切的期盼,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定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愿英雄安康,精神永存!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