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编者按:
热浪滚滚,三伏启幕。入伏首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定格下一个个“热镜头”:省中医院内,传统“三伏贴”引年轻群体追捧;消防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蜂服,在蒸笼般的环境里清除隐患;外卖小哥顶着烈日穿梭,保障城市“烟火”;江滩边,救援队员用无人机与冲锋舟织就生命守护网。这些镜头,生动诠释着酷暑下的坚守与担当,是健康守护、安全屏障、民生保障与生命防线的真实写照。致敬高温中的奉献者,也提醒烈日下的人们,务必注意防暑降温,安全度夏。
镜头一:中医贴敷圈粉无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胡梦 实习生 李鸿宇
“去年贴了‘三伏贴’后,冬天都没怎么感冒,今年特意把孩子也带来贴贴。”7月20日上午10时,7岁的小豪在妈妈的陪伴下在湖北省中医院赶“冬病夏治”集,并完成了首次敷贴。
上午9时30分,湖北省中医院门诊1楼,“冬病夏治”现场人头攒动。
7月20日是今年头伏第一天,清晨6时,湖北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们便早早到岗,将药材和敷贴用品摆放好,准备迎接头伏的第一批患者。
与往年不同,今年头伏“艳阳”遇上周末,不少市民“携家带口”组团“冬病夏治”。7时左右,针灸科诊室便飘出了艾灸味。
“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遵循“天人相应”理念,利用夏季阳气最为旺盛、人体气血通畅、经络传导能力强的时机,通过穴位贴敷、艾灸、足浴等方式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
“除了三伏贴、三伏灸,现场还增加了中药熏蒸、足浴、代茶饮、耳穴埋豆等多种项目,丰富了冬病夏治的内涵和方式,吸引了更多患者。”湖北省中医院中医科主任针灸科主任医师韦丹介绍。
记者在针灸科诊室现场看到不少年轻人。27岁的林先生自述“最近要么便秘、要么拉肚子”,想趁此机会给自己调一调,体验一下中医的“神奇”。
截至16时30分,湖北省中医院“冬病夏治”现场已超1.5万人次。
镜头二:消防员一上午摘除20多个马蜂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晨曦 通讯员 朱燕林
当市民在空调房中避暑时,咸宁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警铃正此起彼伏——仅20日上午接处警情近35起,捅马蜂窝的就有20余个。
消防员正在用火焰喷射器清剿残余蜂群。
“喂,119吗?马蜂窝扰民,请快来!”从咸安碧桂园到崇阳团山村,从通山太平大道到赤壁温馨花园,求救电话接连不断。消防救援人员顶着烈日,在密不透风的防蜂服内奔赴一个个现场,用专业工具谨慎摘除蜂巢,再以火焰喷射器清剿残余蜂群。
“身上汗出如浆却无法擦拭,就像一团闷火在体内炙烤。”脱下防蜂服的王珊玺脸色涨红,后背满是汗水。他仰头灌下一整瓶水,缓了口气:“但穿上这身衣服就是责任。隐患清除了,大家才能安心。”
“天越热,马蜂越‘活跃’。”消防队员解释道。夏季居民丢弃的瓜果甜食为马蜂提供了丰富食源,阳台、屋檐的温湿环境更是蜂群筑巢的温床。这些蜂巢位置刁钻,蜂种各异,其中不乏毒性猛烈的黄蜂,必须及时清除。据统计,自六月以来,咸宁市消防队伍已摘除640余个马蜂窝,仅入伏当天上午就处置20余次。
镜头三:外卖小哥“跑”热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张华
7月20日9时许,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旁阴凉的通道,饿了么南湖站30多名小哥正在开晨会,他们大多刚刚吃完早餐,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冰袖,打开手机准备接单了。
站长宋成叮嘱道:“今天入伏,又是周末,单子会比较多,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千万别硬撑着,找地方休息。”
今年增加了一个新的歇息处——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晨会一结束,外卖小哥到附近的爱心商户处提来两桶冰块,配上纯净水、酸梅膏,制成冰爽的酸梅汤,喜欢喝茶的也能用电热壶烧水泡茶。
“相比上半年,现在每天大约多1000个订单。”宋成说,最近不仅有新人入职,还招了一些暑期工,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要更加细心一些。
“我已经送了500多单,虽然辛苦,但能坚持。”刚刚高中毕业的小黄已经送了半个月的外卖,没戴手套的手背被晒得黝黑,与常戴冰袖的手臂对比明显。
外卖员小黄在送餐途中。
记者跟着他送单。“刚接的两份都是早餐。”小黄把打包好的早餐放进外卖箱,箱内有一个大矿泉水瓶,但里面的水不多了。“一天要喝两三瓶。”来到顾客楼下,小黄边走边分享防暑降温经验:“骑车时尽量走林荫道,停车时也停到阴凉处,再给车座套一张白色垫子,白色反光、不吸热,就不会太烫了。”
截至17时,饿了么南湖站已送餐3400多单,宋成预计“今天还有2500单要送”。
镜头四:救援队目光如雷达扫视水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雯洁 实习生邱子玥 通讯员程诚
入伏首日,武汉市洪山江滩,炽烈的阳光将大地烤得发烫。下午5时,洪山区轰九救援队的队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红色的救生衣格外醒目。
“江边嬉水的市民请注意,水深流急,请照看好老人和儿童!”一架搭载扩音器的无人机从低空掠过江面,螺旋桨的嗡鸣声中,队长叶颂杰紧盯操控屏,实时调整飞行路线。岸边的浅水区,几个孩子正追逐打闹,听到空中传来的警示,家长连忙招手把孩子唤回。无人机时而悬停、时而俯冲,像一只敏锐的蜻蜓,将防溺水的提醒覆盖到500米内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一艘红色冲锋舟破开粼粼波光驶向江心。队员王定照单膝跪在船头,右手攥着救生圈绳索,目光如雷达般扫视水面。看到一名未携带救生装备的游泳爱好者,他立刻举起喇叭大喊:“水情复杂,请立即向岸边游!”冲锋舟随即保持安全距离跟随,直到这名游泳爱好者平安折返。
7月20日,洪山区轰九救援队在江面巡逻。
岸上,5名队员一组沿亲水平台巡逻。他们带着抛绳包、救生衣、救生圈等岸际救援装备,对讲机里不时传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点位,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暮色渐浓,江滩的游人陆续散去。救援队却仍未松懈——夜间的暗流和湿滑的堤岸同样危险,他们将巡逻到晚上10时。
探照灯的光柱划过漆黑的江面,冲锋舟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夏夜的蝉鸣交织,成为三伏天里最让人安心的“守夜曲”。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