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微纪录片《缰》先导片
在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上,一部来自武汉文理学院的微纪录片《缰》斩获国赛一等奖。这部聚焦内蒙古三代牧民戍边故事的作品,以辽阔草原的视觉冲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深打动了评委。
创作该片的一群南方学子在零下18℃的寒风中坚守近半年,用冻僵的手指按下一次次快门。7月18日晚,该片创作团队接受湖北日报记者专访,揭开了作品背后关于热爱、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创作团队与础鲁一家合照。
从一则广告到一部纪录片:用“缰绳”串联三代戍边情
“朵朵扛着‘万疆可守,山河无恙’的旗子在草原策马奔腾的画面,让我们盯着屏幕看了好几遍。” 作为《缰》的导演兼团队组长,许小雪至今记得去年看到央视的一则广告片时的震撼。画面中,内蒙古牧民与10岁女儿朵朵的巡边场景,像一粒种子落在了团队心里。
采访朵朵。
深入了解后他们发现,础鲁已是家族第三代护边员,戍边近20年;年幼的朵朵常跟着父亲巡边,立志成为第四代护边员。“从情感表达、视觉呈现到社会价值,这个故事都击中了我们。” 许小雪说,团队当即确定以础鲁家族为核心,聚焦“戍边精神的代际传承”。
颜星星在拍摄现场。
如何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拍摄前的策划会上,大家反复琢磨:础鲁巡边靠骑马,祖辈巡边也靠骑马,“缰绳”是他们共有的物件。“当朵朵握着爷爷用过的缰绳骑马时,缰绳就不再是缰绳了 —— 它是传承的纽带。” 颜星星回忆,这个发现让团队豁然开朗,纪录片片名《缰》也由此而来,既指“缰绳”,也谐音“边疆”,一语双关。
许小雪在拍摄现场。
零下18度的坚守:冻僵的手指与不冻的初心
2024年秋冬,这支由南方学生组成的团队第一次踏入内蒙古草原,迎接他们的不是想象中的辽阔诗意,而是零下18摄氏度的严寒与七级大风。“刚到那天就下雪了,相机上结着冰碴,手指裸露在外,10 分钟就僵得按不动快门了。”
帽子上的雪粒。
修理边境铁丝网拍摄现场。
冻红的手。
颜星星至今记得拍摄础鲁维修铁丝网的场景,“修铁丝网那天,从中午拍到太阳落山,整整 5 个小时。”零下18℃的气温里,七级大风吹得人站不稳,三脚架在坑洼的土地上频频晃动。“鼻涕不自觉地流,擦完没多久又冻成冰碴,手握着相机,像被针扎一样疼。” 可当他们看到础鲁爬在铁丝网上固定围栏,额头渗出细汗时,突然就忘了冷——“他说‘习惯了’,那种自然的坚守,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
拍晚霞延时摄影。
更棘手的是设备。郑仑负责后期剪辑,却在拍摄时遭遇了“致命打击”:低温让相机和无人机电池急速掉电,“刚换上满电的电池,拍 20 分钟就关机,只能揣在怀里焐热了再用”。有一次为了捕捉础鲁喂牛的画面,他们顶着风雪拍摄,回来后发现素材里全是风声,“戴着耳机听素材筛选,耳朵疼得像被针扎,但没人说‘算了’”。
郑仑在拍摄现场。
支撑他们的,除了对作品的执念,还有牧民的温暖。础鲁夫妇总把热奶茶塞到他们手里,饭桌上会抱着朵朵唱《我的根在草原》;得知他们来自武汉,础鲁笑着说:“2020年疫情时,我和朵朵在电视机前给武汉加油呢!”这些瞬间被悄悄记录下来,最终成了纪录片里最动人的片段。
(拍摄结束后在车上睡着了。)
指导老师毛蓉全程与同学们在一起,她说:“在朔风卷草的北疆,同学们不是过客,而是俯身倾听的记录者。他们看到护边人的马蹄印嵌进冻土,抚着祖传的缰绳在岁月里磨出的纹路,看到那些藏在炊烟与星光里的坚守,注视着守疆人,慢慢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40余版打磨:从700G素材里“抠”出的初心
拍摄结束后,700G素材堆成了“小山”,后期制作成了新的战场。“光是筛选素材就花了半个月,风噪声太大,必须边听边看,一天下来脑袋嗡嗡响。” 许小雪说,团队要在海量素材里挑出“有温度的瞬间”:础鲁修铁丝网时哈出的白气、朵朵描红界碑时认真的侧脸、父女并辔巡边时飘动的衣角。
梁青青在看拍片。
郑仑作为后期剪辑,几乎把家变成了工作室。“白天在传媒公司上班,晚上八点到家开始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五点。” 他记得最清楚的是纪录片开头——础鲁与朵朵并肩骑马的画面,前后调了10多版色调,“要让草原的枯黄、远山的灰蓝和国旗的鲜红层次分明,还要透出‘传承’的温暖感”。
从先导片到正片,团队剪了40余版。“我们觉得没问题了,毛蓉老师总能指出‘小瑕疵’:这里节奏可以再慢一点,那里音乐可以再轻一点。” 许小雪说,正是这种“抠细节”的坚持,让纪录片最终呈现出“克制而有力量”的质感。
“最崩溃的是朵朵的采访素材。” 许小雪坦言,起初设计的问题对10岁的朵朵来说太晦涩,回答多是“是”或“不是”,几乎无法用。
与朵朵合照。
怎么办?老师的建议让同学们豁然开朗:“让朵朵自己‘说’故事。” 团队梳理拍摄时和朵朵的闲聊——“爸爸说界碑是草原的眼睛”“爷爷的缰绳比我的课本还老”“爸爸的马背上总背着国旗”,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整理成旁白,邀请朵朵录制,一次次调试,整个片子突然‘活’了。
毛蓉始终陪伴着同学们打磨作品,她回忆说:“雕琢作品的日夜,倒像是在为璞玉开刃。一帧帧校色调,一句句磨旁白,那份对细节的执拗,不是苛责,是怕辜负了草原的赤诚,怕怠慢了护边人眼里的光。”
获奖不是终点:让戍边精神被更多人看见
获奖消息传来时,团队正在不同城市忙碌——郑仑正在公司加班,看到消息的瞬间“突然想掉眼泪”;许小雪翻出手机里拍摄时的照片,“冻红的脸颊和结冰的相机,都成了坚守的证明”。对他们而言,这个奖项不仅是大学四年的“完美句号”,更是对戍边精神的一次致敬。
础鲁家的缰绳。
如今,影片里的缰绳仍挂在础鲁家的马棚里,而团队带回的“精神缰绳”,正指引着他们的方向。
“未来想继续拍普通人的故事,那些藏在生活里的坚守,本身就足够动人。” 许小雪说。
“希望这群年轻人永远带着俯身向大地的热忱,让镜头里的故事、笔下的世界,始终沾着烟火气,藏着真性情。”毛蓉说。
微纪录片《缰》海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