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云梦山下,远当路旁;清溪古寺,甘泉流淌……”驱车沿远当一级公路向上,就来到了村歌《和美三桥我家乡》所唱之地,宜昌当阳市玉泉街道三桥村。
正在给记者介绍村情的三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厚林被一阵手机提示音打断。他如往常一样打开微信,笑着对记者说道:“估计又是哪个组的事儿忙活完了,‘区长’在给村里报‘喜’。”
2018年,三桥村“两委”在当阳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小组为主体、责任区长为纽带、群防群治为支撑”的“区域化”农村社会治理新体系。刘厚林口中的“区长”就是这一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
“4月19日,‘区长’王修武带领第2责任区共12人,修理莲花堰破损护栏……4月14日,根据村里环境美化工作安排,10人在柯家冲、常家台子的路肩扯花草……”打开联络群往上滑动,每隔几天就能看到该责任区长汇报的工作。
2018年,随着农村治理工作的不断精细化、深入化,村“两委”逐步发现此前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有的党员中心户时常外出务工找不到人,治理中存在“大概差不多”等问题。
秉承“民呼村应、村事民议”的工作理念,三桥村“两委”改进工作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群众工作责任区,细化职责、选出责任区长,让群众的“小事”得以成为责任区的“大事”。
“这是我们最近召开的一次片区会。”刘厚林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夜里拍摄的群众大会图片。4月14日,责任区长张秀丽向村“两委”反映,片区群众对今年的道路规划有分歧,“有的想着对路肩进行美化,有的考虑说还是先进行扩宽”。
村“两委”第一时间就决定下到片区现场开会。考虑到村民白天农忙,会议安排在了晚上。在深入交流讨论后,最终片区统一意见:先扩宽。“我们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责任区长的职责,要及时明察、组织解决责任区内群众反映的生产困难,也落实得很到位。”刘厚林满意地说道。
“除了设置好工作责任,我们在责任区长的选人上也不断优化。”刘厚林表示,从一开始不设要求鼓励参选,到如今实行的“三好三有”标准(品行好,有威信;思想好,有热情;身体好,有点子),村“两委”不断夯实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最终,张秀丽片区的这条总长度接近300米的村道在三个月内就扩宽到位。“区长组织片区群众出工出力,最后算下来砂石料和水泥只花了3万元,比纯请工人省了一半。”
伴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治理效能也不断显现。“你看,4月16日,责任区长刘道菊在群里给严克武转了150块钱。”刘厚林指着群里一段话给记者介绍,“当时他们片区修挡护墙,群众自发给参与人员做了中餐,买了橘子和排骨。责任区长不想让群众吃亏,又折算成钱给他转了过去。”
治理顺了,民心聚了,发展自然也走上了正轨。2021年,村“两委”为最大限度发挥区域优势,决定流转土地谋划筹建物流中心。“虽然是荒地,然而20多亩地涉及第3片区多户人家,在以前这个工作是很难做的。”刘厚林说。但当年,在召开数次片区会后,村“两委”仅仅3个月就平整好土地并开始了建设,次年村集体就收入了20多万元。
如今,“三桥经验”已推广到当阳全市,三桥村也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等多项荣誉。“大家一起干、好坏群众判、事事有人管”,乡村区域化治理的三桥实践已然迈出新步伐。(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肖晗 通讯员 龙良文 董开心 郑妤)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