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体 通讯员 刘格 徐魏玮 戴文彬 常昌健
7月流火,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队在郧阳区桂花小学,聆听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感动了所有的暑期实践队员。
授课者是乡村教师段太明。早年,他因为意外失去左手手指,但是,段太明自立自强,坚守讲台32年,培养桃李满天下。从他的口中满是“幸福”,眼角滑落的泪水,他笑着说是“甜的”。从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残疾少年,到获评“中国好人”的师德标兵,他用“良心、耐心、爱心、恒心、信心、责任心”,在大山深处书写了动人故事。
“你对得起教育,我们该对得起你”
9个月大时,一场意外让段太明的左手永远失去了完整的手指。这份残缺,成了他求学路上的拦路虎——高中、师范的校门都因他的残疾而关闭。“那时候觉得,这辈子可能与书本无缘了。” 段太明回忆道。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80年,村里办学缺老师,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选聘考试,竟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破格录用为代课教师。“能站上讲台,比考上任何学校都高兴。”
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让他倍加珍惜。
为弥补学历短板,他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4年自学完高中课程,1987年考取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后,又报名中师函授。三年半学习期间,他把全部工资投入学业,为省钱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仅吃半份。
1992年,桂花乡领导为他奔走争取,圆了他的师范梦。接到录取通知那天,这个从不叫苦的硬汉哭了:“领导说‘你对得起教育,我们该对得起你’,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此后,他又通过民转公考试成为公办教师,再攻小教大专函授。
“别人不信,我自己得信自己。”
初当代课教师时,段太明面对的是最棘手的毕业班。1987年秋季,他首次接手六年级语文课,有家长因他“残疾”且缺乏经验,执意要将孩子转去校长班上。“别人不信,我自己得信自己。” 他暗下决心,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把后进生拉到宿舍补课。没有教具,就用小木棒子教算术;学生作文写不好,他逐字逐句修改,常常忙到深夜。
那年小学毕业考试,他带的班级一举拿下全乡第一。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段太明靠在教室门框上,任凭泪水滑落——这是他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认可。从此,他连续24年坚守毕业班讲台,教学成绩年年稳居全镇第一,成了家长口中“把孩子交给他,我们一百个放心”的好老师。
众人眼中的他:执着、坚守与奉献
许多年前,六年级学生程燕家贫,奶奶拎着10公斤米来抵120元学费,段太明当即让老人把米带回,自己垫付了费用。那时他正因参加学历培训而囊中羞涩,全家人过年都没添过一件新衣服。腊月三十,程燕父亲揣着两张皱巴巴的50元钱上门,说“没钱让孩子辍学”,段太明急忙拦住:“一张抵旧账,一张算预交,孩子必须上学!”看着家长欲下跪感谢的身影,他的眼泪又一次忍不住落下——这是被最质朴的信任所打动的泪。32年间,他用行动践行“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为了感谢段老师,有家长送鸡蛋、送蔬菜表达感谢,他总是婉拒:“把孩子教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在学生眼里,段太明的口袋里总有“魔法”:掉在地上的铅笔头,他弯腰捡起削尖了再分给大家;作业本散了页,他用残手笨拙地钉好;谁买不起本子,他默默从自己备课本上撕下纸张装订成册。
同事常老师评价他:“段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我们都看在眼里。每天他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课间休息时间也经常能看到他给学生辅导功课。他的课生动有趣,学生们都爱听。有一次学校组织公开课,他为了把课讲得更精彩,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查阅大量资料,还向我们请教教学方法。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坚守,一直激励着我们。”
段太明的妻子眼中满是心疼与理解:“这么多年,他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家里的事顾不上多少,我知道他心里有亏欠。孩子生病他没办法陪在身边,家里的重活累活也都是我干。但他做的是好事,是为了山里的孩子们,我支持他。有时候看到他深夜还在批改作业,累得直揉太阳穴,我就给他泡杯热茶,让他歇一歇。”
遭遇山洪,用独臂为学生撑起“生命堤坝”
2019年 6月,谭家湾镇遭遇山洪,段太明不顾个人安危,用独臂一次次将学生抱到安全地带。汹涌洪水中,他歪斜却坚定的身影,成了孩子们眼中最可靠的港湾。他因此获评“中国好人”、十堰市道德模范。
这位“断指教师”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在段太明看来,能站在讲台上,能被学生需要,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从“断指少年”到“师德标兵”,段太明用残缺的手掌在深山讲台撑起一片晴空,以独臂为深山孩子托举起跃出大山的希望。他的故事,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最生动的注脚。
那份“家长把孩子交给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的质朴承诺,早已化作他32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在日常教学中,在山洪里抱着孩子转移的坚定步伐间,熠熠生辉。
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队的志愿者们在这堂课中明白了,所谓“师德”,不过是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活成了“我能行”;把旁人觉得的“不值得”,做成了“必须做”。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段老师的故事像一粒种子,落在心里就发了芽。从前总觉得‘坚守’是很宏大的词,今天才明白,它就藏在他每天最早到校的脚步声里,在他为学生补作业的灯光里,在他把米还给老人时那句‘孩子得上学’里。” (本文图片摄影:王育洲)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