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我的老师会把大山装进课堂”——记通山县大路乡塘下小学教师刘娇
湖北日报 2025-07-17 22:24:31

通讯员 徐世聪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香樟树下,她蹲身捡拾枯枝;稻田埂上,她教孩子触摸稻穗;教室里,她的“废品教具”挂满墙面……在通山县的乡村小学,刘娇用7年时光,把乡土变成课本,让教育扎根泥土。

从扶贫人到教书匠:一颗种子的生长

2014年夏天,刚毕业的刘娇背着行囊走进通山县扶贫办,成为“三支一扶”扶贫队伍里最年轻的一员。走村入户时,她总看见农村孩子趴在村委会石阶上写作业——昏暗光线下,铅笔头被磨得只剩一小截,字迹却格外认真。“那眼神里的渴望,像颗种子落进我心里。”刘娇说。

2018年,结束了4年的扶贫工作后,带着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向往,她毅然来到县城一所学校当了代课老师。“从扶贫济困到教书育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想为农村孩子做点事的心思。”2019年,刘娇参加了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从一名临时代课老师,转变成在编农村义务教育老师,“当初的愿望终于落地了。”

田埂上的课堂:把大山装进教室

6月5日清晨六点半,通山县大路乡塘下小学的操场还浮着露水,刘娇已蹲在香樟树下捡枯枝。她把枯枝、矿泉水瓶、旧纸箱拼在一起,“这就是上午科学课上的‘生态链模型’” 她笑着说。

从白泥小学到大畈小学,再到如今的塘下小学——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刘娇变废为宝的“教学魔法”。

去年秋收,她带着一年级学生钻进稻田讲《秋天的图画》。“看稻穗的弧度,像不像‘弯弯的月亮’?”孩子们数稻粒、摸稻穗,用草绳编成 “项链”。学生小宝突然举手:“老师,‘谷穗弯弯’是因为装满了阳光!”

她的教室是座“乡土实验室”:饮料瓶做的水族箱里游着溪里的小鱼,旧挂历背面画着“乡村四季图”,节气旁贴着学生采的树叶标本。“城里孩子的教具在实验室,我们的在田埂上。” 刘娇用废品做了23件教具,却最爱学生作文里的话:“我的老师会把大山装进课堂。”

掌心的温度:守护每颗稚嫩的童心

“抽到‘奥特曼铅笔’啦!”二年级教室的抽奖箱前,豆豆举着奖品蹦跳。这个曾总躲在桌底的孩子,如今追着刘娇问:“今天还能再抽一次奖吗?”

豆豆转学来时,作业本总是空白。刘娇去家访才知道,他父母在外务工,跟着奶奶生活,从没上过幼儿园。于是,刘娇每天午休陪他画画——从画太阳,到写名字,再到看图写话。一天,豆豆在纸上写:“刘老师像太阳。”这句话被她贴在抽奖箱最显眼的地方。

她的“奖励库”永远满着:女生爱的贴纸、男生痴迷的卡片,都是她周末去县城淘的;口袋里的“谈心本”记着每个孩子的秘密:“小雨怕黑,晚自习后要送她到村口”“小宇爸妈吵架了,今天多夸他”……

有次刘娇感冒嗓子哑了,讲台抽屉里塞满了学生送的野菊花。“乡村孩子的爱很朴素,你给一颗糖,他们会搬来整棵糖果树。” 她说。

把根扎进乡土:七年坚守见初心

“刘老师,你还走吗?”

2021年,刘娇从大畈小学调往塘下小学时,学生们攥着她的衣角问。“我小时候的老师也是这样,从城里来,就再也没走。”刘娇说。

办公室抽屉里,一本泛黄的相册锁着时光:2019年在白泥小学,她和学生蹲在泥地上用树枝教数学;没自来水时,她每天骑车两公里打水;冬天没暖气,她把学生的手揣进怀里焐热。相册扉页上写着:“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这句话支撑她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自学游戏化教学……

去年教师节,刘娇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往届学生集体录制的视频,画面里孩子们站在稻田、溪边、教室前,齐声说:“刘老师教我们的,我们都记得”。

从扶贫战线的冲锋陷阵,到农村教育的春华秋实,七年光阴荏苒。刘娇始终怀抱“育人先育心,成才先成人”的赤诚理念,将每一个孩子视为平等独特的星辰。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她个人也屡获校级“优秀班主任”“通山县优秀教师”“县级教学常规优秀个人”等称号。刘娇用母亲般的胸怀与专业者的执着,在小学教育一线发光发热,为基层学生撑起了一片澄澈晴空,让每一颗孤独的心灵都能在善良与感恩的沃土上,向着阳光,从容生长。

责任编辑:柯冬林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