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2025年“体育促进民心相通”暨华新杯“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系列邀请赛黄石站比赛现场。(实习生王昭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 通讯员周良 刘晓芬 实习生杨毅李久宁
“你好”“好球”“加油”……在湖北黄石市国乒基地5楼训练馆内,一声声略带生硬的中国话传出。此时,训练馆内正进行着一场国际青少年乒乓球比赛,而说中国话成为不少外国小将在场内外交流沟通的标准语言。
7月15日至17日,2025年“体育促进民心相通”暨华新杯“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系列邀请赛迎来黄石站赛程,来自美国、德国、瑞士、日本、比利时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展开激烈角逐。
这些孩子从12岁到19岁不等,有的国外选手甚至此前还没有一次来过中国,但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点:热爱乒乓球、会说中国话。
“好球”——回到赛场上,来自美国波士顿的Carlough Francis扣杀得分,一句中国话随即脱口而出。赛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找到了这位长着一张西方面孔的孩子,双方全程用中文对话。
他的中国话说得略显蹩脚,在谈到赛后计划时,他说:“打完比赛,我想休息、吃东西、玩电影。”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美国队教练Jack介绍,美国乒乓球界的不少教练都曾是中国的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听得多了,孩子们自然就跟着学。
与其热爱的乒乓球运动相比,汉语的魅力同样令国外孩子着迷。例如汉语的“乒乓球”,乒乓的中文发音和球的撞击声非常像,这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同时,赛场上常常会说到的如“注意旋转”“脚步快点”“好球”这些词,比说英文指令更顺嘴。
还有的外国孩子的成长与乒乓文化共融,自然也会更爱说中国话。美国华裔少年Andrew Huang在上个月刚满13岁,他的爸爸来自中国台湾省,母亲来自中国大陆。过去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Andrew Huang坚持打乒乓球。他们对此非常自豪:“乒乓球是国球。只有打好乒乓球,说好中国话,才算是保持了原汁原味。”
黄石市体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际交流友谊赛等一批国际比赛在黄石等国内省市举办,各年龄段的中外选手在互动中越来越多地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运动员们一起训练、吃饭、复盘,今天学一句‘你好’,明天记一句‘加油’,不知不觉就攒了一肚子汉语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