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鱼性化” 设计 为鱼儿 “量身定制” 回家路
湖北日报 2025-07-17 14:52:0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 李冲 通讯员 郑雁林 陈雪阳 实习生 周正 万漫 刘佳一

鱼道是为了让鱼类能够克服水利工程阻碍、顺利洄游产卵而修建的一种过鱼设施,对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鱼道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怎么运行?记者进行了探访。

“鱼性化”设计 抹去“鱼儿的眼泪”

天然河道被大坝拦截,人类因水获利,鱼儿的洄游通道却因此受阻。

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谈到“鱼儿的眼泪”,一群鱼儿逆流而上,奋力想越过大坝而撞向坝体。

这引出一个问题:水利工程,能否给鱼儿留条“回家的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过鱼问题就引起相关专家关注,此后,网捕过鱼、升鱼机等手段,逐渐在水电站使用。

长江设计院枢纽院通航与过鱼设计部副主任、兴隆水利枢纽鱼道设计负责人朱世洪介绍,网捕过鱼和升鱼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鱼儿洄游壁垒,但存在瑕疵。比如,人工干预过多会造成资源损耗,无法满足所有洄游鱼类的需求等。

能否通过一种手段打通阻碍,让所有鱼儿一路畅游?鱼道应运而生。

“设计鱼道前,先要摸清鱼的脾气。”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过鱼设施研究室主任侯轶群表示。

多年来,侯轶群团队通过大量试验,建立了64种长江及其他河流鱼类游泳能力数据库,为国内40多条鱼道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有的鱼游得快一点,有的慢一点,鱼道设计,要涵盖区域内大多数鱼类的游泳特性。”朱世洪介绍。

鱼道一般由集鱼系统、进口、过鱼池、出口以及补水系统组成。水流是洄游类鱼群的路标,兴隆枢纽正是利用发电机组尾水和补水渠补水共同塑造水流,引鱼过道。

看似平平无奇的过鱼池,设计也并不简单。“它的宽度和高度就像人住房子一样,层高太低,人会感觉压抑,太高,气场又压不住。”朱世洪解释,“以兴隆鱼道为例,我们当时算出来大概是6公分高度差一个隔板,鱼正好能够克服流速,游得也比较舒服。”

投用七年后,兴隆鱼道遭遇难题

滔滔汉江,波光粼粼,鱼跃鸟飞。

在汉江,每年4-8月是鲢鱼、鳙鱼等鱼类洄游产卵的季节。

在鱼道实时监控屏幕上,几条鱼儿的身影一闪而过。

“看,鱼道正在过鱼!”7月9日上午,兴隆水利枢纽管理局电站管理处处长李伟兴奋地说。

“水温26.4℃,1条白条鱼,1条青鱼,4条鲤鱼……”鱼类识别计数系统,将数据实时上传。

兴隆水利枢纽于2013年运行,为帮助鱼类洄游,保持库区鱼类数量和生态多样性,在设计建造之初,就投入1400万元,修建了一条全长约400米,宽3米的生态鱼道,通过改变水流速度、制造响声,并配有模拟日光的照明设备,吸引洄游鱼类从下游一级级上溯产卵。

2020年,工作人员发现,随着河床逐步下切,坝下水位下降,原来鱼道的入口露出水面一大截,已无法过鱼。工作人员马上把情况汇报给省水利厅。

“水情已发生变化,必须重建鱼道入口!”专家现场查看后,得出一致结论。

要降低鱼道入口,意味着要修建更长的新鱼道才能缓冲落差。由于坝下空间有限,新鱼道如何设计成了难题。

追加2400万元 再次打通“生命通道”

2022年,兴隆水利枢纽管理局追加投入2400多万元,开启了鱼道改造工程——

新鱼道入口较老鱼道降低了2.5米,保证了在枯水期也能过鱼;174.3米新鱼道蜿蜒曲折,呈现“M”形巡回弯折后与老鱼道会合,巧妙地节省了空间,解决了落差问题;新鱼道采取竖缝式结构,用45个隔板为鱼儿洄游搭建可供休息的“楼梯”。

此外,鱼道还增加了水下高清摄像机、图像声呐、射频接收系统等鱼类在线监测设备,成为汉江第一条可视化鱼道。

数据显示,自2023年8月鱼道改造投用以来,已有超过14万尾汉江鱼,绕过坝体,自由洄游。

李伟表示,兴隆水利枢纽通过增殖放流、联合生态调度等方式,不仅修复了汉江鱼类栖息地,为鱼类自然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吸引了百余种候鸟和留鸟栖居于此,其中还出现了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黑鹳等三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近年来,兴隆水利枢纽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过“水利+旅游”模式,形成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景区,全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


汉江(湖北段)水利工程鱼道示意图。(制图:实习生周正)汉江(湖北段)水利工程鱼道示意图。(制图:实习生周正)

兴隆水利枢纽鸟瞰。兴隆水利枢纽鸟瞰。

2.jpgM型鱼道


责任编辑:刘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