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晨曦系红巾 师者润童心
湖北日报 2025-07-17 10:36:31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解海锋、余汉超)7月15日上午9时,浠水县第六实验小学石头校区的操场上,露水还凝结在草叶尖。值日教师陈老师的指尖擦过一条磨损的红领巾边缘——五年级学生胡嘉胜的红领巾洗得泛白,第三个系扣早已脱落。“别动!”她轻声说,手指翻飞间褪色的棉布被叠成规整的三角,温热的褶皱贴上少年锁骨下方,“这里要留两指宽,才够庄重。”

图片1.png

这是石头校区每周的常态图景。15位老师穿行于4个方阵中,为100余名学生整理仪容。六年级升旗手熊晓瑾反复调整旗绳,掌心的汗浸湿了尼龙绳;一年级新生王雅踮脚张望,粗砂地面被鞋尖碾出月牙凹痕。九时十分,所有红领巾归位,一百簇跳动的火苗静待燃烧。

仪式前:纤维里的信仰密码

“红领巾三折的宽度,要刚好盖住校徽第二颗纽扣。”志愿队员张老师伸出拇指,在五年级学生胸前比画,“太松像围巾,太紧勒脖子,要像这样——”棉布压出利落的折痕,指尖擦过孩子发热的耳廓。

领巾状况是观察学生生活的棱镜:父母务工的留守儿童领巾磨损最重,有的同学三周佩戴同一条,边角已起球;随迁子女的领巾最新艳,但常系错成“红领带”;还有孩子忘戴领巾,只能以备信仰的目光来望升起的红旗。

图片2.png

仪式中,红旗下的群体雕塑

“当你说把未来扛在肩上,他们真的在这么做。”国旗下讲话时,教导主任王小明指着一年级的方阵——七岁男孩张泽洋肩胛紧绷,校服左肩被红领巾压出深陷的褶皱。后排笔记本狂舞的笔迹成为语义接收器:六年级同学将“家国情怀”译为“给留守教室装新灯管”“责任担当”标着“帮奶奶卖完最后一筐桃”。

余响长存:精神的拓印

40分钟后,操场余温未散。宣传栏前挤满抄写演讲金句的学生,汗珠坠落在“请党放心”的叹号上;国旗班成员被围作圆心,男生们比画甩旗姿势时如摹刻神圣图腾;教室窗台上,昨夜折的纸飞机被悄悄夹入课本扉页,机翼上用红笔描着五颗小星。

更深沉的改变在细节处显影:教师办公室门前,那盆总被碰歪的绿萝今晨枝叶舒展;食堂餐盘回收处,浪费量锐减四成;值日生擦拭讲台后,将粉笔按色系摆成渐变色列。当六年级男孩把红领巾折叠成小方块收进笔盒,当老师批改作文时看到“奶奶说红布里有英雄血”,某种无形的精神基因已完成代际传递。

“仪式感是最好的价值锚定。”“微尘出行”领队余汉超见证全程后感慨。在这片曾被标注“教育资源薄弱”的土地上,鲜红的国旗每周仍准时刺破苍穹。当960平方公里的壮阔化作孩子胸前一尺赤布,当5000年文明血脉凝成升旗时的46秒凝视,教育的真谛已无需赘言——它刻在少年绷直的脊梁上,印在被朝露打湿的眼眸里,更融进每周一清晨6点40的晨风,一遍遍拂过那些赤诚如火的红。

图片3.png

“这不是简单的德育课。”校长董林超翻开本周行为记录:主动问好次数提升40%,争执事件逐渐减少。“当这些孩子同时感受胸口的重量时,集体荣誉感完成了最直观的物质转化。”

暮色浸染操场时,那根32米高的旗杆在水泥地上投下细长的阴影。学生校服的褶皱里还留着少年的体温——这些浸润过汗水与信仰的纤维,将在下个周一清晨,继续传递关于尊严、责任与热爱的炙热密码。

责任编辑:刘振雄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