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军鹏 实习生 董子宁 吴思涵
万里长江滚滚向东,千里汉江在此汇流,两江穿城,三镇鼎立,形成江汉朝宗盛景。
武汉之于长江是千万人口的大城生长,长江之于武汉是澎湃发展的动力之源。
7月16日的武汉,骄阳似火,大江浩荡奔涌,两江四岸沸腾。
8时整,2025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在武昌汉阳门明口码头鸣笛启幕,来自海内外的2125名泳者跃入滚滚长江,在大风大浪中奋勇向前!
“第50届了,武汉渡江节必须代代传承”
武汉人喜劈波斩浪、爱争渡大江,此豪迈之举离不开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的垂范。
1956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首次畅游长江,并乘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的豪迈诗篇。这年6月,武汉举行了新中国首届横渡长江竞赛。
“毛主席当年畅游长江,给武汉人带来了无尽的鼓舞。渡江节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寄托。”16日一早,71岁的武汉市民李厚林赶到了汉阳门码头观看渡江节,感慨万千。
李厚林年轻时多次参加渡江节,几十年来每年都会相约老友一起横渡,“每一次跳进长江,我都能感受到伟人的力量。”
1958年,14岁的夏作诗参加了第3届横渡长江活动。“当时的渡江活动是军事化的。”夏作诗和队友们要背着10多斤重的冲锋枪,推着竹排横渡。年过八旬的夏作诗仍坚持到长江中畅游。他说,到江中击水,已是肌肉记忆。
1966年7月16日,73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武汉随之举办了第11届横渡长江活动,也是如今 “武汉 7・16 渡江节” 的由来。
1993年,在升级为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后,38位境外选手来汉参赛。此后,渡江节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公开水域游泳大赛。
参加过十余届的王敢今年已经62岁,这是他第二次和儿子并肩渡江,“第50届了,武汉渡江节必须代代传承。”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着说:“这就是我的传承人。”
50届不是简单的数字,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参与,将渡江节和搏击风浪刻进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武汉渡江节连接起了世界各地的人”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武汉,像一块超级磁铁,向世界发散出极强的吸引力。在这其中,具有悠久历史和开放胸怀的渡江节,魅力无限。
“武汉渡江节是绝佳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体育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连接起了世界各地的人。”第六次参加渡江节的英国曼彻斯特人阿什利・霍格,见证了这一赛事如何成为武汉与曼城在商业、科技等多领域合作的重要桥梁。
第一次来中国的意大利小将斯特凡诺·卡内拉说:“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渡江节,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宽阔的水域游泳。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更多的意大利人了解武汉。”完赛后的卡内拉打算在武汉好好游玩一番。
“中俄是友好邻邦,通过渡江节这个平台的体育交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友谊。”俄罗斯资深运动员达里娅·切列明娜这样对记者说。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以水为媒的武汉渡江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爱豆浆节”带着武汉速度风一般传播
如今的渡江节,早已跳出了体育赛事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独属于武汉的城市嘉年华。
渡江节期间,在武昌汉阳门花园、汉口三阳广场、汉阳大禹神话园同步举办的渡江嘉年华,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水上竞技+江边狂欢”的超级夜经济场景。人们欢声笑语,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由此,渡江节也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渡江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通过参与渡江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互动,了解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的发展。”一家本地企业负责人说。
本届渡江节,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不断推出,渡江故事征集、渡江小使者、渡江节小评委等吸引了众多市民踊跃参与,“豆浆节”等带有拼搏精神的热梗甚至超过了心态平和的“蒜鸟”话题,不仅掀起全网热议,更进一步助推了武汉渡江节的影响力。
传承历史,展现风范,第50届武汉渡江节圆满收官了。此刻,与长江共生共荣的武汉,已从历史深处走来,正向未来阔步而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