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图为湖北武汉市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空间。)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没有尽头,尤其是对超大特大城市而言。越是超大特大的城市,其人口更多、流动性更大、功能形态越多样,其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程度就更高,就会在发展中产生相对更多的问题,就越要在精细化治理上做好文章。
精细化治理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更好?这个问题的答案,会随着城市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已从过去“摊大饼”、投资服从于经济建设的“野蛮生长”状态,走向内涵式发展的稳定成熟期。精细化治理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也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办法。
《人民日报》最近报道了一些城市对于桥下空间的更新和改造。在上海市苏州河中环立交桥下,过去这里杂草丛生,经改造后成了运动场,单日最多接待500人次;在湖北武汉市黄浦大街立交桥下,这里被改造为护学驿站,方便附近学校的家长停车,缓解了车辆拥堵和安全隐患;在山东青岛市市北区跨海大桥高架桥下,这里曾是封闭管理的国有苗圃,通过“改圃建园”工程,如今被打造成一个复合型城市公园。
当城市进入成熟发展期,城市独有的特色将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一些“大手笔”,也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犄角旮旯”。把细微处打造得同样精彩,城市的品味才整体上来了。
桥是一座城市的交通要道,是建筑,更可以是风景。城市的桥随着发展多起来,会总留下一些闲置空间。它们往往成为不被注意甚至被垃圾覆盖的地带。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进入存量阶段,向内求生长、向内求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现实需求。例如,武汉有数百座城市桥隧,每一处桥下空间都可以有文章可做。如何改造?改造成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桥下空间的改造不是做“面子工程”,要奔着对群众有用去,从群众方便的角度出发去规划桥下空间的功能,方能释放着小小空间的无限活力。很多桥下空间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这也是思路创新的体现。通过改造的桥下空间,一举多得,既美观又实用,这是从人民需求出发的民心工程,也是许多城市值得借鉴的治理妙方。桥下空间不再作为城市的“边角料”尴尬存在,也可以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背后是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精细化治理思路。
不只是桥下空间,城市还有很多“犄角旮旯”可以经改造后造福于民。一个厕所、一处转角、一面墙壁甚至一个垃圾桶,都可以是城市细微之处的“风景”。人们走进城市里,往往会被这些细节的走心温暖打动,于是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好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