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夏天一到,蚊子就成了我们的 “头号敌人”。但你知道吗?被蚊子咬一口,可能不只是起个红包那么简单——有人因此手脚小关节剧痛到无法动弹,高烧连续几天不退,身上还冒出大片皮疹。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吴杨提醒:这很可能是感染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自1952年该病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该病并确认病原体,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流动增加,我国南方地区也面临输入性病例风险。”吴杨医师介绍。
这类病毒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据吴杨医师介绍,感染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等,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等。
其中,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通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和老年群体中。
吴杨医师提示,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容易出现误诊。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两病地区和季节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抗原快检检测试剂,基层医疗机构在接诊有以上临床症状及相关流行病史的患者时,若登革热抗原/核酸检测为阴性,应考虑基孔肯雅热的可能,及时采样开展核酸检测。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
水缸、储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
疏通下水道、清理杂草落叶,避免积水滞留。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在树荫、草丛逗留。
若出现高热、关节痛等症状,且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确诊患者需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雪茹 龙华 通讯员 周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