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受账户被冻结影响,王喜民现在出门都随身带着现金。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来源澎湃新闻)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因信息错位、疏于核实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多大?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太平村村民王喜民的遭遇令人唏嘘。因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民事诉讼,其银行卡账户被错误冻结近一年,金额高达600万元,生活陷入困境,无法外出打工。
这起事件不仅折射出司法执行中的疏漏,更触动了公众对于执法精度的深刻思考。
王喜民的故事,始于一次未曾预料的“同名之灾”。在陈先生提起的民事诉讼中,由于提供了错误的被告信息,与案件毫无瓜葛的德惠市王喜民,却莫名被判承担连带付款责任。这一错误,直接导致其银行账户、微信零钱被司法冻结。试想,一个以打工为生的农民工,突然发现自己的辛苦钱被“冻结”(银行卡上实际只有11914.37元,显示余额为-5988085.63元),而原因竟是与被告人“同名同姓”,其中的无奈与愤懑可想而知。
法治,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在司法实践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公平正义的实现。本案中,原告提供了错误的被告信息,法院在执行财产保全措施时,也未能准确核实被告身份,是导致“误伤”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不仅是对王喜民个人权利的侵犯,更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法治的精度,体现在对每一个案件的严谨处理上,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上。一次“误伤”,就可能摧毁一个人对法治的信任。
程序正义的实现,需要司法机关的严谨态度和细致工作。只有确保每一道程序都经得起检验,才能确保实体正义的最终实现。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准确性、核实的及时性至关重要。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当事人,在信息核查上都应保持基本的敏锐、承担应有的责任。司法机关应建立健全信息核查机制,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准确找到真正的被告;当事人也应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避免因信息错位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值得欣慰的是,在二审庭审中,经原审原告辨认,德惠市的王喜民被确认为非正确起诉对象。这一认定,不仅为王喜民洗清了冤屈,更为后续解封账户、恢复生活提供了可能。但更应关注的是,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司法机关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执行过程中的疏漏,不断提高执法的精度。同时,对于因司法执行不当而受损的公民权利,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彰显法治的温度。
这个既荒诞又令人痛心的案例恰似一面明镜,折射出一些地方法治建设中的短板与不足。它提醒我们,在法治道路上,不可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必须慎重对待每一次执行。只有确保法治的精度、程序的正义、信息的准确以及补救措施的有效,才能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安心生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