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科技为笔,生命为墨:解码武汉动保产业链创新与温度
湖北日报 2025-07-16 15:46:31

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圣源 李阅颖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赴武汉科前生物暑期实践团在何启盖教授的带领下,以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线,先后对默东动物医院、瑞派伟伟动物医院、科宠动物医院、联合动物医院、武汉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及新洲区黑水虻养殖基地,展开了一场深入动保产业链的实践调研。从疫苗研发生产到宠物疾病诊疗,从规模化养殖到生态循环农业,实践团成员一路探寻科技与产业的神奇碰撞,一路感受从业者的坚守与担当,深刻认识到动保行业在守护生命健康、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疫苗车间里的“匠心密码”:科技筑牢生命防线

随着全球动物疫病频发,特别是非洲猪瘟、新城疫、口蹄疫等重大疫情的持续暴发,全球农业生产与动物健康已受到显著影响。兽用疫苗、免疫增强剂以及抗体制品等生物制品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工具,市场需求日益强劲。

实践队伍在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影。(通讯员李涵博供图)

7月1日,实践团在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韩伟主任的热情接待下走进科前生产基地。为保证生产车间生物安全,实践团队未进入生产园区内部。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介绍道,这个占地130亩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建有11栋生产楼,配备14条生产线和40个车间,且每一个生产车间都可进行信息化数据采集、实时曲线检测及自动化远程操作。物料配置、抗原生物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抗原储存等关键生产环节构成的八大系统通过制造执行系统的精准协同,保障疫苗生产高效。对于生产每一环节,科前工作人员始终贯彻“质量为本”的理念,用“匠心”雕琢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行业对“中国制造”的信任。

在研发中心,从新突发疾病研究部到禽苗事业部再到宠物事业部,科前人聚焦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以科研创新为突破口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守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宠物医院的“温情处方”:专业与爱心双重守护

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宠物产业的关注度日益攀升,科前生物亦在稳步推进宠物疫苗领域的战略布局。为深入了解宠物医疗现状,实践团密集走访了武汉市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宠物医院,通过实地参观医院布局、深度对话资深医师,系统了解了现代化宠物医院的具体诊疗流程及主要应对疾病。不同医院具有不同的特色化专科服务,先进的应用设备,如血常规检测仪、荧光定量PCR仪、CT影像等,为疾病诊断起到关键作用。

医师介绍,在临床诊疗中,猫犬的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疾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更迭、环境变化存在密切关联。同时,老年宠物的慢性病管理则需要宠物主人的积极配合与协作。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外,各宠物医院均高度重视对宠物及宠主的人文关怀。例如,住院部实施精细分区管理,为不同状况的宠物提供更适宜的疗养环境;针对经济困难的宠主,部分医院还会酌情给予帮扶,以减轻其养宠就医的压力。

“爱心打底,专业托底”,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兽医医生坦言,面对技术迭代,唯有持续学习、坚守初心才能不负生命嘱托。这番话语,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这份职业所承载的厚重责任与人文温度。

武汉科宠动物医院牛俊义院长在给成员介绍手术仪器。(通讯员宋泽儒 供图)

养殖场里的“智慧革命”:现代化养殖新形态

为提高对现代化养殖的认识与理解,实践团于7月3日、7月4日分别对武汉金龙畜禽公司与武汉金林畜牧公司展开调研。两家企业都从传统散养走向了规模化和工业化,以不同路径诠释着现代化养殖的内涵。金龙聚焦智能与福利,利用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智能耳标实时传输猪只活动数据、红外热像仪精准捕捉体温变化、咳嗽声谱分析系统诊断疾病。同时,公司积极引进动物福利政策,坚信尊重猪、关爱猪、健康养猪是获得高质量猪肉的基础。

金林畜牧则坚守“做百年种猪企业”愿景,以三层防护围墙、封闭料车三重消毒等策略来构建生物安全屏障。其自动化饲喂系统误差不超50克,恒温系统控制舍内温差±1℃。此外,其联合华中农大推进品种改良,培育出瘦肉率提升8%、生长周期缩短10天的配套系,锚定“健康好猪”,始终践行着“做精不做大”的初心。两家头部企业的积极探索,推动养殖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向科技驱动的系统工程,切实彰显了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于学祥老师在为成员介绍养殖场整体布局。(通讯员罗丹妮 供图)

黑水虻的“变废传奇”:一只虫子的生态循环术

7月5日,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实践团赴武汉市新洲区黑水虻养殖基地进行专项调研。该基地亦是科前生物旗下子公司科微生物的重点项目之一,实践团在基地负责人邹俊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已运营和在建的两处基地,深入了解了黑水虻“变废为宝”的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应用。在运营基地,一行人目睹了黑水虻高效处理鸡粪的全过程:有机废物经预处理后,由黑水虻幼虫快速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原料和优质有机肥料,实现“废物-虫体-饲料-肥料”的闭环利用。该基地采用标准化饲养槽、自动化供料与分筛系统以及精细化环境控制,显著提升了处理效率与资源产出。

邹俊介绍,华农自研黑水虻品种在营养价值(高蛋白含量、含天然抗菌肽)和环保效益(几乎无废水排放、异味控制)上具有突出优势,但当前技术主要适用于鸡粪处理,对于厨余垃圾处理及猪粪分解仍面临挑战。该项目旨在打造“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科研支撑”的推广路径,为新洲区乃至更广区域有机废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公司负责人邹俊在为成员介绍黑水虻养殖的具体过程。(通讯员许之恒 供图)

一路走来,实践团成员被科技的力量震撼,被从业者的坚守打动。何启盖教授总结到:“动保行业是守护生命的事业,更是承载乡村振兴希望的产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足。”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养殖场里的精细管理,从宠物医院的温情守护到环保基地的循环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科技赋能的活力与从业者的责任担当。实践团成员感叹:“这次探访不仅让我们见证了武汉动保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更感受到了一份份为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默默奉献的真挚初心。”

责任编辑:刘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