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图 通讯员 黄芸 邓娟
仙桃城区仙下河大洪桥头,一家占地约10平方米的咖啡店没有店名,甚至略显简陋,最近却圈粉邻里。
简易户外拖车加桌板支起外摆区,店面不太起眼,店内堪称裸装。店主刘红、陈益是一对90后夫妇,多年手磨咖啡玩家。刘红是四川人,结婚后跟随丈夫到北京,在一家咖啡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刘红选择在社区开店,图的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不搞豪华店面装修,是想把心思和成本都花在咖啡和饮品品质开发上,靠实力圈粉。目前,这个小店主打手磨精品咖啡、夏日解渴饮品,定价3元到10元,价格亲民。
刘红为顾客调制咖啡。
“仙桃人简直太懂生活了!”回忆起刚开业时的情景,刘红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兴奋。原本,她担心这种“摆摊式”社区咖啡店会水土不服,现实却给她带来大惊喜。开业一周后,小店订单量逐渐增加,还有不少年轻顾客为小店打call。
“只要下雨天闭店,微信就响个不停,顾客问什么时候开门。”刘红笑着说,“有次暴雨过后,一位阿姨提着新鲜的莲蓬就来了,说‘给娃娃尝尝,甜着哩’。”周边商户们也很友善,刘红常把咖啡渣送给大家养花、去味。
“还是老样子,冰拿铁!”下午3时,咖啡研磨机的轰鸣声响起。常客付梦的话音刚落,陈益已将18克阿拉比卡豆倒入磨豆机,10秒后深褐色粉末簌簌落下。布粉、压粉、萃取,一分钟后,一杯带着榛果香气的冰拿铁递到顾客手中。
“8元一杯冰拿铁,比速溶香、比连锁店便宜。”付梦下楼走几步就到了这家店,这里已成她每天光临的“能量补给站”。
“开业一个多月,营业额每天稳定在200多元。”刘红翻着账本,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北漂10年,刘红坦言:“挤在鸽子笼大小的出租屋,望着天价学区房焦虑失眠,在写字楼咖啡店打工,丈夫在西餐厅后厨奔波,儿子只能在私立幼儿园的监控里长大。”
如今在家乡延续梦想,实现“家门口就业”。陈益受聘于本地一家西餐厅,一有空就过来帮忙。
“以前总向往一线城市,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就在老家,在这座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城市里。”
丈夫手磨咖啡豆、妻子打包封口、儿子专注写作业……这个三口小家的幸福感,在这一刻更加具象化。
-
回复